摘要:21日,在粟裕的指揮下,我軍拿下了邵伯等日僞據點,從而切斷了高郵日僞軍的後路。駐守在高郵的日軍是巖崎大佐的部隊,爲了徹底消滅他們,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於12月19日親自指揮部署,發動了“高郵戰役”。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但還有一些日寇不死心,負隅頑抗,想重新發起侵略戰爭。盤踞在高郵的日軍也是,想“東山再起”。
高郵有着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它位於華中解放區南線,京杭大運河東岸。高郵北扼兩淮,南控揚州,是蘇中連接蘇北的水陸交通要道,被稱爲“運河大門的鐵鎖”,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駐守在高郵的日軍是巖崎大佐的部隊,爲了徹底消滅他們,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於12月19日親自指揮部署,發動了“高郵戰役”。他制定了作戰計劃:第七縱隊的一部分兵力攻打邵伯,主力則在揚泰線以北、邵伯以南地區,阻擊前來支援的敵軍;第八縱隊攻打高郵外圍後攻城;華中軍區特務團攻打車邏。當晚七點,新四軍在距離高郵東西20公里、南北40公里處同時發起進攻。到了第二天中午時分,高郵城外的據點,除了東門外,其餘的全部被我軍清除。
21日,在粟裕的指揮下,我軍拿下了邵伯等日僞據點,從而切斷了高郵日僞軍的後路。但高郵城外還有一個據點——淨土塔寺還沒有攻下,這座古寺是明朝萬曆年間修建的。日軍佔領高郵後,就把這裏變成了一個瞭望塔和軍事制高點。由於淨土塔寺很高,居高臨下,火力還非常猛,我軍很難攻下。
原新四軍第八縱隊68團參謀邢繼剛回憶說:“我們把溼棉被和方桌裹在一起,當作土坦克,以掩護我軍前進。我軍一步步逼近淨土塔寺,消滅了塔內和高郵之間的供給,配合炮兵,才讓塔內的鬼子投降。”至此,我軍包圍了高郵城。可龜縮在城內的日僞軍卻依然不投降,還把城樓上的守衛換成了日軍,不斷加固防禦工事。
22日早晨,粟裕來到位於高郵外東北角的村子,和第八縱隊的司令員陶勇一同觀察了高郵城外的地形,兩人商討了具體的作戰方針。我軍攻下外圍後,還搞起了政治攻勢。發起總攻前,粟裕命人對城內的日僞軍喊話,讓他們投降;讓戰士在城外放日本民歌,勾起日軍對故土的思念,從而摧垮日軍的鬥志;用風箏和迫擊炮散發宣傳單,讓他們投降。這些措施持續了三天,對動搖日僞軍的軍心起到了很大作用。
25日晚上,粟裕下令發起總攻。天空下着雨,不利於攻城,但我軍不畏困難,從西北、東、南三個方向同時發起猛烈進攻。高郵的城牆非常堅固,爲減少我軍戰士的傷亡,粟裕下令在東面開闊地帶用麻袋裝滿泥土,築起“半月形”工事。然後在上面架起輕重機槍,與城牆上的敵軍形成平射,壓制敵人火力的同時,掩護攻城部隊。
26日早上,高郵城內的日僞軍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的最後一仗,以中國的勝利告終。據瞭解,此戰殲滅了日僞軍共6000多人,俘虜敵軍4400多人。被日軍佔領了六年的高郵城終於回到了中國的懷抱。
值得一提的是,巖奇大佐在受降儀式後,十分莊重地將一把紫光閃閃的指揮刀交給了粟裕。他向粟裕鞠了一躬,說:“這是我家祖傳的紫雲刀,現敬獻給久仰大名的您。”粟裕僅用了一週的時間,就收復了高郵城,把日軍打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