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此,莫尼埃还专门做了实验,发现水泥里掺夹铁丝确实能让其更加优化,这也是如今钢筋混凝土的雏形。所以,中国人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民族。

众所周知,如今世界上基建水平最高的国家,中国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我国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基建狂魔”,不管在速度还是成本控制上,都遥遥领先其他国家。所以,在中西亚、非洲、南美、欧洲几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我国基建队的身影。而说到基建,不得不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由于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建筑都是钢混结构,它几乎也是现代建筑的皮肉,也难怪我们的都市被叫做“钢筋混凝土丛林”。


既然我国是基建大国,自然就离不开钢筋混凝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年均生产和消耗的钢筋混凝土达到了23亿吨,乃世界第一。不仅将第二远远甩在了身后,甚至还超过了全球所有国家产量和消耗量的总和。所以,中国人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最需要钢筋混凝土的民族。


作为目前最重要的建材,混凝土的使用历史已经有将近一百年,虽然我国需求高,也将钢筋混凝土运用得出神入化,但它却并非国人的发明。而钢筋混凝土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人类进入水泥时代的时间并不长,其在19世纪初才出现。1824年,英国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水泥,他无意中发现将石灰石研磨成粉,再往其中加一定量的黏土,之后掺水人工搅拌后得到了一种风干后变得坚硬无比,用来修路非常合适。而且可以和黄沙、石子混合在一起,变成人造的石头。

阿斯谱丁的嗅觉相当敏锐,他预感这个东西即将引发建筑界的革命。于是,他在同年10月21日便申请了专利,同时,还在英国的Wakefield建了一座专门的水泥生产厂。


由于水泥的特性,其很快得到了业内同行的一致好评。阿斯谱丁水泥的名气很快传开,一下运用到了整个欧洲。但是,水泥制品有个缺点,抗拉强度太低。简单地说,就是体积稍大一点的水泥制品很容易断裂,当时甚至还发生了几起建筑物倒塌的事故。直到三十年后,法国人莫尼埃把铁丝网加入到水泥中,才解决这个问题,真正的混凝土终于诞生了,并很快用来制造船只、桥梁和房屋等等。


这位法国人叫莫尼埃,是一位园艺家。1865年,他在用水泥修砌花坛时,为了防止被人踩踏,特意在水泥上插了铁丝网。除此之外,莫尼埃还在水泥里掺加了沙子和小石子等建材。结果,如此建成的花坛抗拉强度大大增加,还更加结实。为此,莫尼埃还专门做了实验,发现水泥里掺夹铁丝确实能让其更加优化,这也是如今钢筋混凝土的雏形。

很快,莫尼埃就把这项对水泥的改进技术带到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其在当年的世博会上引起了轰动。而这届世博会也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这个人叫王韬,是我国晚晴著名的思想家,来自广东,也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博会的第一人”。这次世博会上,王韬也见识到了钢筋混凝土的厉害。回国后,他很快向身边的同僚介绍,不过并没有引起重视。就这样,我国失去了一次引进钢筋混凝土的绝佳机会。


19世纪末,随着广州、上海等口岸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在租界修建具有本国风格的建筑,混凝土就这样进入了中国。事实上,西方的传统建筑是以大块岩石为材料的,混凝土远比石头施工方便,材料更容易得到,价格也更便宜。据考证,中国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筑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馆,于1872年开建,使用的水泥来自于海外。而中国最早的水泥厂,1889年在唐山建成,1892年成功生产出第一袋水泥。当时人们把水泥称作为“洋灰”。

经过百年风雨,这个由英国人发明,法国人改进的建筑材料,俨然成了中国人最重要的刚需。记得当年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由于我国强大的基建力量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杜甫老人家的夙愿在千年后终于照进了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