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是對於西施這個女人來說呢,她搭上了自己最美好的十七年的大好年華,她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亂世中的她沒有選擇平凡的權利,因爲她那“沉魚”的絕世容顏就註定了她的結局。故事內容大概是:一個叫東施的醜女模仿西施捂着心口的樣子,卻弄巧成拙變得更醜了。

三十六計是古人總結的智慧結晶,其中美人計更是其中公認的成功幾率最高的計謀,可是這條計謀卻是美女們的悲劇。

西施

從西施開始說起,她的經歷就是美人計的一個典型案例。她十六歲被越王勾踐當作美女獻給吳王夫差,身上揹負的是魅惑吳王,振興越國的艱鉅任務。她的美人計最終成功了,吳王夫差逐漸變得不理朝政,吳國國力也日漸衰弱,最終被越國消滅。可是對於西施這個女人來說呢,她搭上了自己最美好的十七年的大好年華,她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亂世中的她沒有選擇平凡的權利,因爲她那“沉魚”的絕世容顏就註定了她的結局。

有人說,西施的結局還是挺幸福的,與才子范蠡遊於江上的結局不好嗎?那僅僅只是我們衆人期盼的童話而已,其實西施的結局歷史上是有許多爭議的。有人說她死於越王勾踐之手,有人說她被吳王夫差沉江而死,也有人說她是爲夫差殉情自殺。總之,才子佳人的結局是最不可信的,只是童話而已。證據如下:

離開越王時,范蠡有妻有子(《史記》裏記載了陶朱公兩個兒子的故事),有接下來轟轟烈烈的人生(鉅富)。而西施呢?她已經不再是那個有能力傾國傾城的女間諜,她國破家亡,孑然一身。哪怕范蠡還敬她愛她,他們之間仍然隔閡着死去的吳王的影子,隔閡着那失落的十多年——假設西施十六歲入吳,服侍吳王十七年(有傳說稱西施受教三年歌舞才被送入吳國),那麼到重逢之時,她已然是一個33歲的女子了——就春秋時代而言,這已經是青春的尾聲。(因爲那個時代人均壽命不超過20歲。)——摘自知乎

好吧,無論西施的結果如何,“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戰果中都有西施“美人計”的貢獻。可是,越國人永遠卻只會記得自己的君王如何功高志偉,誰又會記得這個名叫西施的姬妾呢?而在吳國人眼裏,西施是一個蠱惑君王的罪人,讓自己無家可歸的元兇。這纔是西施真正的可悲之處啊!

王昭君

再說王昭君,她本是宮中的一名普通的宮女,因爲不願意賄賂畫師,所以得不到皇帝的寵愛,最終被作爲和親公主嫁往匈奴。有人說她是爲了國家大義,主動犧牲自己,是個愛國的好女子。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她如果可以有選擇的話,又怎麼會把自己的大好年華交付在大漠呢?從歷史的角度去看,王昭君這個絕世美人,不過是大漢的“美人計”中的棋子罷了。

王昭君在大漠飽受欺凌,但她是日子並不舒服,一生被迫嫁給了單于父子兩代人。但是她雖然是一介女流,卻因爲她的存在,保住了兩國的半世紀的和平。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徵戰一生,達到的效果也不過如此吧!

貂蟬

接着是貂蟬,她是一個真實歷史上不存在的人物,但小說《三國演義》中的這個形象卻很真實。她的形象爲人青睞,絕不是僅僅因爲她閉月的絕世容顏,更加是因爲她那張容顏背後的自我犧牲精神。她犧牲自己的大好年華,只爲成全義父王允的忠君愛國。對於貂蟬這樣一個小女子來說,國家社稷什麼的她真的在乎嗎?她僅僅在乎的唯有義父王允的養育之恩。雖是一介女流,卻有大忠大義的氣魄,怎能不讓人心生敬佩。

可是美人計之後的貂蟬去哪裏了?這是一個困擾了人們很久的問題。我想說的是,這本就是故事《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作者羅貫中也沒有明確寫出她的結局,民間那麼多花裏胡哨的版本都沒有什麼意義。我是這麼認爲的,傾國傾城的美人貂蟬在呂布兵敗後就無聲無息地消失了,這就已經就是她的結局了。或者也許是羅貫中認爲在《三國演義》這樣一部男人戲中,這個女人不值一提,不必浪費筆墨,這不也是這個角色的悲劇嗎?

楊玉環

最後再說到楊貴妃楊玉環,她和唐明皇李隆基的愛情故事感動了天也感動了地,同時也感動了《長恨歌》的作者白居易。楊玉環的人生從她十五歲被選入宮中成爲唐明皇的兒媳,這就註定自己的人生是一個悲劇。

說到底她的美貌只是換來了自己家人的飛黃騰達和李隆基的十一年的恩寵,37歲就在馬嵬坡下奉獻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安史之亂的罪責被歸咎到她一個弱女子的身上,這樣的結局就算是在唐朝也並不美好。不論是當初面對和唐明皇的不倫之戀,還是後來馬嵬坡下的逼宮就義,楊玉環自己一個女子都別無選擇。也許只是恨自己當初生得美貌,也許她只能怪自己當初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男人,也許她只能怪這個世界對於美女的法則……

總的來看,這四個時代的美女都有着絕世的容顏,可是多舛的命運是她們註定要走的路。有句俗話說: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顏值高的女子有着一扇門,可她們原來的那一扇窗卻被上帝關閉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孩子們。因爲很多人認爲只要有絕世的容顏,就可以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可是“欲戴其冠,必承其重”啊。如果能承載其重,去整容去獲得美好的生活也不失爲一種合理的方式,畢竟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福利。但是在產生這種想法之前,思考一下“東施效顰”這個故事。

故事內容大概是:一個叫東施的醜女模仿西施捂着心口的樣子,卻弄巧成拙變得更醜了。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

咱們這裏不是成語大會,我們不從成語的角度討論,而是從下面兩個角度來思考一下東施效顰的故事。

一、醜女模仿西施捂着胸口的動作反而讓自己更醜了。這不禁讓人想起了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1、想要變美,強行整容,結果變得更醜。

2、想要自己變得更時尚,大手大腳花錢穿名牌,卻襯托不出富人的氣質,走在路上顯得很滑稽。

3、都已經貸款度日了,花錢依然大手大腳,只爲跟別人學習活出自我。

自己本就有屬於自己的路要走,何必要模仿別人把自己放到別人的軌跡上呢?

二、故事東施效顰中的東施雖然淪爲世人中的笑柄,可是其實東施這女孩並沒有犯錯啊。她生來醜陋,所以渴望美麗,她有什麼錯呢?東施的故事也就是這樣了,接下來她面對的就是平平凡凡的且屬於她自己的人生,因爲她只是個普通的醜女。可是那個被她羨慕的西施又如何呢,命運驅使她淪爲君王的玩物。

儘管四大美女的故事精彩紛呈,但是她們有屬於她們自己的淒涼結局。如果可以選的話,她們可能寧願成爲一個醜女也說不定哦。

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關注我,讓我們一起爲歷史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