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全球的德國製造,今年卻出現“差評”,值得中國警醒

在未來的10年到30年內,德國能否在本輪科技製造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將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成長和國運。而在這樣的競爭中,成長中的中國製造業,是它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之一。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衆號:吳曉波頻道)

德國在整個歐洲經濟體中可以說是經濟之錨。德國經濟晴空萬里,歐洲經濟好運當頭;德國經濟烏雲籠罩,歐洲經濟就沒有明天。

然而,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德國卻進入了一個經濟寒冬期。

從GDP數據來看,從2016年起德國經濟就出現了放緩的跡象。2018年德國GDP增長是1.5%,今年一季度,GDP環比增長0.5%,但是二季度環比增速卻是-0.2%,三季度環比微漲了0.1%。

經過預測,幾乎所有經濟學家都認爲,只要今年德國經濟增速能夠保持在0.5%,就算進入了合格線,但是跟去年相比,足足跌了一個百分點。

更讓全球投資者憂心的是,今年8月底,德國甚至發行了一個30年期的負利率國債,這是人類經濟史上爲期最長的負利率國債。這說明投資者們對歐洲乃至全球經濟已經普遍產生了悲觀情緒。

爲什麼德國經濟下滑引起全球如此大的關注呢?

德國跟中國一樣,是一個製造業大國,德國經濟的基本面就是全球製造業的基本面。但是,支撐德國甚至歐盟的製造業偏偏就出了問題。

今年1月以來,德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幾乎處於50的榮枯線下。其中剛剛過去的9月和10月的德國PMI指數只有41,在歐元區中墊底。

下滑的PMI指數反映了德國製造業整體的萎靡不振。由於德國的經濟總量在整個歐元區處於第一位,也就導致了整個歐洲製造業都處在自2012年以來的最低潮。據估算,今年德國工業產值將下滑2%,而訂單數量則可能會下滑9%以上。

德國製造有三板斧:機械製造、汽車和化工。其中汽車是龍頭產業,佔德國約5%的GDP和4%的就業,不少德國工人一輩子都在同一家汽車廠工作。而且,化工產業的1/5以及機械製造業的1/3的營收都直接來源於汽車產業。

但是近幾年來,德國汽車似乎賣得特別艱難。由於“尾氣門”事件的影響、新能源汽車的衝擊,加上英國脫歐和貿易摩擦導致外需疲軟,今年德國的汽車產量下滑了12%,出口下滑14%。

德國製造業在2019年的萎靡現狀是全球製造業的一個縮影,同時也給中國的製造業發出了很大的警示。

在全球製造業中,德國是最早提出生產柔性化改造和製造轉型的國家。早在2013年,德國政府就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

傳統的工業1.0到3.0模式,有五大模塊,即機器、工人、原料、運輸和銷售,而德國的工業4.0就是在這五個模塊上安裝傳感器,讓其變成智能模塊。

新模式帶來的好處是,首先工廠將會建立起完善的大數據庫,保證生產更爲高效。其次,完全以消費者需求爲核心。用戶將不同的需求交給工廠,工廠再來生產。

比如,我家的冰箱自動檢測到酸奶不夠了,那麼它就會自動向工廠發送訂單信息。工廠則針對我的口味定製生產酸奶,之後酸奶就會及時送到我家門口。我想買一輛車,我只要在App上輸入個性化的要求,過幾天一輛私人定製的汽車就造出來了。

我曾經在2015-2017年連續三年,和企投家朋友們去德國漢諾威參加工業博覽會。德國企業在生產線柔性化、機器人制造、人機協作和車間動態管理等方面的經驗,實在讓中國企業家們大開眼界。

不過我也明顯感覺到,在全球科技進步和商業模式迭代的浪潮中,德國在IT領域、基因科學等領域,跟美國的差距似乎正在拉大,而在製造業環節受到中國企業極大的挑戰。

事實上,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製造業中存在的結構性問題。2018年的時候,德國出臺了《高科技戰略2050》,希望到2025年將科技支出佔GDP比例提高到3.5%。

今年2月份又出臺了《國家工業戰略2030》,目標是在2030年,將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提高到25%,特別是加快汽車工業的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

可以說德國跟中國一樣,製造業是它的基本盤,強大的工業基礎帶給德國的是2009年後逐年降低的失業率和良好的政府財政情況。在未來的10年到30年內,德國能否在本輪科技製造浪潮中保持領先地位,將決定這個國家未來的成長和國運。而在這樣的競爭中,成長中的中國製造業,是它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和合作夥伴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