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钱三强如是说。说起于敏,这个名字与公众见面还是在"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氢弹研制成功47年后,我们才得以知晓中国"氢弹之父"就是于敏。

不幸的是,于敏院士于去年1月16日逝世,享年93岁。身负 "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等诸多头衔,于敏所做的,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

少年于敏性格内敛,沉迷于诗词古籍。他熟读历史,尤其崇拜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烈精神,这正是他人生岁月的真实写照。诸葛亮所作"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还成为了于敏的座右铭,而在他功成名就后也仍然不为名利所动。


当时的天津处于战乱之中,于敏曾亲眼目睹军阀统治的混乱与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于敏家境普通,自然不能幸免于日本的铁蹄之下。年少的屈辱让于敏迫切地希望改变这个敌强我弱的局面,他想起了岳飞的《满江红》,想起了古往今来无数的仁人志士,少年的他,立下了不悔之志。

于敏矢志报国,刻苦学习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求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求知似渴的钻研精神,一辈子未曾留过洋的他,靠着超出常人的天赋和满腔热血为祖国研制出了氢弹。

于敏在校期间的卓越表现很快引人注目,毕业后他就被钱三强和彭桓武引荐至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等待他的将是漫长的核弹生涯,与之相伴的是数不尽的计算与实验。

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朝鲜战场与美军作战,一面是战斗形势逐步好转,而另一面是美方扬言将要在朝鲜投掷原子弹。而面临美国的核武器威胁,我国的核事业还处于一片空白的阶段,国家存亡危在旦夕,于敏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于敏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原子理论的巨著顺利出版——《原子核理论讲义》,这背后是他们长达十年的青春岁月,朝夕均留存在这一张张数据之中。

此后苏联积极发展核武试验,第一枚氢弹已于1961年成功研制,而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我国处于苏联的恐怖威胁之下。当于敏正试图在原子弹上更进一步时,钱三强向他转达了组织上对他的第二次任命:希望于敏领导并参与到氢弹研制的工作中去。于敏临危受命,像极了当年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情景。

从此于敏这个名字纳入了绝密名单,他仿佛人间消失了。我国研制原子弹时尚有苏联专家的援助和实验资料的参考,但在氢弹领域却完全空白,每一步都是摸黑向前走,绝无前人痕迹可寻。

1964年,一片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升起,中国在苏联撤走一切外援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于敏无暇欢愉总理给他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四年之内研制出氢弹。


军令在即,刻不容缓。于敏带着研究队伍,踏上了一条绝无仅有的开创之路。全世界仅有两种氢弹构型,其一为美国的"T-U构型",其二即为由于敏名字命名的"于敏构型",于敏的开创之举让中国成为了可长期拥有氢弹的国家。

1967年,又是蘑菇云,氢弹成功研制了!此时距离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仅过去了两年零八个月,在现在拥有氢弹的国家中耗时最短,世界再次见证了中国速度,也终究明白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中国人的自强!

氢弹的成功爆炸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圆满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如果不能尽快研究出"氢弹武器化",之前的努力终究是徒劳。于是于敏踏进深山,开始了新的历程。长期进行此类高危工作,于敏的身体早已大不如前,几年的劳累让他住进了医院。

躺着病床上,于敏的头脑却从未休息,他认为中国必须加紧核试验的步伐,因为他敏锐地认识到,如果全球禁止核试验的那一天到来,我国将再难以在此领域更进一层,很可能长期处于他国威慑之下。


当我国核试验进入成功阶段时,我国立刻宣布全面禁止核试验。仅过了42天,于敏预料的那天果然来临,正是他独到的战略眼光,才能让我国核试验率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自从于敏受任,他便开始了"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的隐姓埋名生活。28年间,妻子孙玉芹对他一无所知,但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也不便多问。很多时候妻子望着身旁的丈夫,忽然觉得是如此的陌生。等到一切揭晓时,妻子才恍然大悟,"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于敏和儿子女儿甚少见面,即使回到家他也是迅速地钻进书房,继续着心中的演算。在子女的眼中,父亲这个角色并不有着多大的分量。

在于敏因过度劳累住进医院的那段时间,一直是妻子孙玉芹照顾他,如果不是在这种情况下,于敏很可能就会先一步离世。妻子孙玉芹照顾他多年,积劳成疾的她最终在8年前离他而去。


妻子去世后,于敏常常对着她的照片睹物思人,愧疚于自己亏欠她良多。然时局所定,为了祖国的安危,于敏不得不暂且抛弃家庭,去追求更伟大的核事业。只有国家安定了,他自己的家庭才可能有更幸福的未来。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孙玉芹却没有享受多久的美满生活,他们始终留有遗憾。

于敏曾说:"我这一生亏欠了妻子,亏欠了子女,却唯独没有亏欠国家。"毕生奉献祖国,写下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英雄于敏当永垂不朽!

文/南宫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