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彩又称珐华或珐花,是我国民窑中风格独具的陶瓷产品。它始创于元代,盛于明,早期在山西蒲州一带烧造。法华彩的装饰方法吸收了山西壁画所采用的勒粉彩绘。先在陶胎上用特制带带管的泥浆袋,好似一支装满泥浆的自来水笔,一边挤压泥浆,一边在胎上勾勒凸起的图案轮廓,然后用黄、绿、紫色釉料填上色彩,再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明代晚期以后,江西景德镇仿制的较多,然而用的是瓷胎。法华彩瓷器造型庄重大方、色彩浓艳、立体感强,这是它的特点。法华器的器型以罐和瓶居多,人物造像有为出众-图案以人物和花鸟为主。

河北省邯郸市峰出土了一明代磁州窑法华彩釉雕塑圣母玛利亚神像,虽为上半部的残件,却称罕见。笔者也收藏一件完整的圣母玛利亚素胎瓷塑,高17厘米,两爿合模,造型逼真写实,人与衣着中西合璧。她面貌丰腴,弯眉大眼高鼻,面目清秀俊美,脸露慈祥微笑,俨然一外国贵妇的形象。但穿着却是中国式的,戴明代士人冠帽。

法华彩——亦称法花釉或法花器,主要产地在山西晋南地区,以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它的烧制工艺源自汉代的琉璃工艺,以牙硝作熔剂,属低温色釉。其中山西晋南地区生产的珐华器最负盛名,器型多以较小型的花瓶、香炉多见。

“法华彩有陶胎和瓷胎之分,陶胎大多烧制于北方窑口,瓷胎多属南方窑口。”资深古瓷鉴藏家何满光解释,釉色常见的有绿,蓝,黄三色,也少见白色,紫色。

对于珐华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中晚期而盛于明。到了明代法花彩的用途较为广泛,到了清雍正以后便渐渐停造。其主要特点是,表面采用堆贴技术,纹饰图案富有立体雕塑感,玲珑华丽。

珐花的主要产地在山西一带,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场开始烧制瓷胎珐花器,其釉色称其为“珐花釉”。有珐翠、珐黄、珐蓝、珐紫、珐青等多种,色调较之陶胎珐花更加精美,艺术表现力更强。康熙时期瓷胎珐花器烧制得相当成功,以茄皮紫釉、孔雀绿釉为代表。一件珐花釉笔筒,通体施茄皮紫釉,其上以孔雀绿釉斑点作装饰。釉下刻画垂柳、山石、蜻蜓图。元代琉璃制品有香炉、宝灯、楼阁等,珐花是在琉璃基础上发展的一个新品种,是陶胎彩器。珐花器胎质白灰,釉色鲜亮,制作方法与琉璃不同。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