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的纣王真的是昏庸无道的君主吗?

在中华文明的后世文化中,不少文史典籍在提到商周朝最后一位君主时,几乎毫无例外的称其为暴君,对其的评价多为负面,这位君主就是商纣王——帝辛。甚至有的历史文献更是详细记载了纣王的罪行,例如《尚书》就有记载纣王的几大罪状。包括酗酒、不任用亲戚和老臣、任用小人、听信妇言、信有命在天、不认真祭祀。


帝辛,在《古文尚书》中,帝辛又被受辛,就是坏蛋辛的意思。

商朝灭亡之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纣王罪状又增加“比干谏而死”这一条,据说现存比干墓的碑文有显示比纣王还晚死十多年,自此开始,历朝历代说起纣王罪行,皆有所增加,有甚增加数条,每每称呼也改为夏桀、商纣。

商纣王、殷纣王,是周人对商代末代君主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后世依然沿用至此。到了近代,多数影视作品在刻画帝辛这个人物时,也多持负面态度,称其为商纣王、殷纣王。述其平生时,也多在数落其罪行。

那么商王帝辛是否真的如后人所述,是位无所不作的大恶人吗?


相传,纣王喜欢饮酒,他凿地为池,池中装酒,让船在酒池中行走。他在宫内立起木桩,在木桩上挂满干肉,让男女不穿衣物在肉林中嬉闹。大兴土木,用7年时间,建造了一座鹿台,又宽又高,他和美女们在上面大摆宴席,日夜如此。他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子烧红,然后命人在上面爬行。他曾残忍剖开孕妇的肚子,观察成长的胎儿。宠信奸臣,不敬祖先。

最早怀疑这些事的真实性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认为周人故意把天下的罪名加在他的头上。现代史学家

顾颉刚

,在曾经考证多数典籍,发

纣王的罪行在周人的《尚书》中只有六条,战国书中增加了二十七条,西汉书中增加了二十三条,东汉时增加了一条,东晋时增加了十三条,罪行有增无减。

千年积毁之下,商纣王的丑恶面目就跃然纸上了。因此我们可以相信,帝辛的确是被后人所丑化。


实际上,周人和殷人的矛盾,开始于周人的大王季历开始,季历大肆扩张,引起了帝武丁的警觉,后来便将季历除掉。其子周候昌(后世称周文王)即位后变本加厉,双方展开大战,被帝武乙击败,无果。周人开始向其他部落下手,引起帝辛的警觉,杀了周候昌。周人和殷人彻底势同水火。周人对大商的仇恨、对帝辛的恐惧,使周人不顾一切地诋毁、抹黑自己强大的对手,以建立同盟,激起将士的同仇敌忾,减轻自己的畏惧和恐慌。这些同时引爆了商朝的内部矛盾,加剧了王族反对党和对权力分配不满的商王朝贵族两派对帝辛的攻击。舆论压制之下,士兵倒戈,致使商朝覆灭。


那后世为何要对帝辛进行污名化的操作呢?一是为了瓦解君权神授的传统,淡化种族观念,便于发动政变,为反叛中央集权做出了有力解释。二是古代文人撰写文章多取典故,需要取历史上的不仁来证明自己的仁,而帝辛恰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于是后世就制造了诸多罪行,来凸显现世的贤明。



值得玩味的是,殷商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殷人后代人数已经极为庞大,周人难以进行绝对的统治。商人神权强大,周人这个外来者做不到将自己的祖先尊为天下共主。只能坐上诸侯之王的位子,直至周朝灭亡,周人也没能称帝。后人为表明自己为正统,自己的祖先是天下共主,均将周王称为周天子,自己是天子后人。命运轮流转,西周人的最后一任君主周幽王褒姒,也迎来了和帝辛一样的命运,留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