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紂王真的是昏庸無道的君主嗎?

在中華文明的後世文化中,不少文史典籍在提到商周朝最後一位君主時,幾乎毫無例外的稱其爲暴君,對其的評價多爲負面,這位君主就是商紂王——帝辛。甚至有的歷史文獻更是詳細記載了紂王的罪行,例如《尚書》就有記載紂王的幾大罪狀。包括酗酒、不任用親戚和老臣、任用小人、聽信婦言、信有命在天、不認真祭祀。


帝辛,在《古文尚書》中,帝辛又被受辛,就是壞蛋辛的意思。

商朝滅亡之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紂王罪狀又增加“比干諫而死”這一條,據說現存比干墓的碑文有顯示比紂王還晚死十多年,自此開始,歷朝歷代說起紂王罪行,皆有所增加,有甚增加數條,每每稱呼也改爲夏桀、商紂。

商紂王、殷紂王,是周人對商代末代君主侮辱、蔑視性的稱呼,後世依然沿用至此。到了近代,多數影視作品在刻畫帝辛這個人物時,也多持負面態度,稱其爲商紂王、殷紂王。述其平生時,也多在數落其罪行。

那麼商王帝辛是否真的如後人所述,是位無所不作的大惡人嗎?


相傳,紂王喜歡飲酒,他鑿地爲池,池中裝酒,讓船在酒池中行走。他在宮內立起木樁,在木樁上掛滿乾肉,讓男女不穿衣物在肉林中嬉鬧。大興土木,用7年時間,建造了一座鹿臺,又寬又高,他和美女們在上面大擺宴席,日夜如此。他用炭火把中空的銅柱子燒紅,然後命人在上面爬行。他曾殘忍剖開孕婦的肚子,觀察成長的胎兒。寵信奸臣,不敬祖先。

最早懷疑這些事的真實性的是孔子的學生子貢,認爲周人故意把天下的罪名加在他的頭上。現代史學家

顧頡剛

,在曾經考證多數典籍,發

紂王的罪行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條,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條,西漢書中增加了二十三條,東漢時增加了一條,東晉時增加了十三條,罪行有增無減。

千年積毀之下,商紂王的醜惡面目就躍然紙上了。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帝辛的確是被後人所醜化。


實際上,周人和殷人的矛盾,開始於周人的大王季歷開始,季歷大肆擴張,引起了帝武丁的警覺,後來便將季歷除掉。其子周候昌(後世稱周文王)即位後變本加厲,雙方展開大戰,被帝武乙擊敗,無果。周人開始向其他部落下手,引起帝辛的警覺,殺了周候昌。周人和殷人徹底勢同水火。周人對大商的仇恨、對帝辛的恐懼,使周人不顧一切地詆譭、抹黑自己強大的對手,以建立同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這些同時引爆了商朝的內部矛盾,加劇了王族反對黨和對權力分配不滿的商王朝貴族兩派對帝辛的攻擊。輿論壓制之下,士兵倒戈,致使商朝覆滅。


那後世爲何要對帝辛進行污名化的操作呢?一是爲了瓦解君權神授的傳統,淡化種族觀念,便於發動政變,爲反叛中央集權做出了有力解釋。二是古代文人撰寫文章多取典故,需要取歷史上的不仁來證明自己的仁,而帝辛恰好是典型的反面教材,於是後世就製造了諸多罪行,來凸顯現世的賢明。



值得玩味的是,殷商經過500多年的發展,殷人後代人數已經極爲龐大,周人難以進行絕對的統治。商人神權強大,周人這個外來者做不到將自己的祖先尊爲天下共主。只能坐上諸侯之王的位子,直至周朝滅亡,周人也沒能稱帝。後人爲表明自己爲正統,自己的祖先是天下共主,均將周王稱爲周天子,自己是天子後人。命運輪流轉,西周人的最後一任君主周幽王褒姒,也迎來了和帝辛一樣的命運,留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