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理洱海環湖公路將取締:改建50公里生態廊道,機動車禁入)

“生態廊道是環洱海最後一道生態屏障,今年年底將完成洱海西岸和東南岸50公里生態廊道建設,2020年國慶節前完成環湖129公里生態廊道建設。”初冬的大理,卻處處呈現出一派秋高氣爽的景象。天藍海藍,陽光煦暖,走在從洱海西岸的洱濱村至城邑村1.2公里洱海生態廊道示範段上,各種深深淺淺的黃色植物,將秋意烘托得更爲濃郁。曾經的洱海環海西路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功能齊全的各種慢行步道、自行車道和高低錯落的沙灘、溼地、坡地、草坪、灌木林,恢復了湖濱帶自然淨化的生態功能。

砂石步行道

人退湖進,把湖濱帶還給洱海

“在我們小的時候,洱海是有沙灘和溼地的。後來,隨着人進湖退,洱海湖濱喪失了自然淨化的生態功能。隨着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的劃定,1806戶生態搬遷,‘紅線’與‘藍線’之間環洱海生態廊道的建設,人退湖進,洱海湖濱帶自然淨化功能將重新恢復。” 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指揮部工作人員李學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洱海生態廊道進行了概括性的解釋。

工程部工作人員介紹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批覆了《洱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與可持續發展規劃》,明確了洱海保護水環境治理目標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依託保護洱海這條主線,大理市建立了洱海截污治污五大體系,包括城鄉一體生活污水收集、處理體系,生活垃圾收集處置體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清水入湖工程體系和環湖生態緩衝體系。通過五大體系的建設,有效控制入湖污染負荷,豐富生物多樣性,促進洱海水質改善。

2018年5月30日,大理州人民政府正式向社會公佈《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藍線即洱海湖區界線,以“2007年環洱海數字化修測地形圖”和2014年勘定的1966米湖區範圍界線劃定;綠線即洱海湖濱帶保護界線,以藍線爲基準線外延15米劃定;紅線即洱海水生態保護區核心區界線,以洱海海西、海北(上關鎮境內)藍線外延100米,洱海東北片區(海東鎮、挖色鎮、雙廊鎮境內)環海路道路外側路肩外延30米劃定。

洱海生態廊道示意圖

2018年實施生態搬遷、2019年下半年啓動建設的洱海生態廊道,位於藍線與紅線之間。在洱海生態廊道建設的過程中,原來的洱海環湖公路將被徹底取締。建成後的生態廊道,將不再允許機動車駛入,還湖區人民一個自然生態的親水環境。

近岸湖水清又清

“環湖生態緩衝體系即生態廊道的建設,是整個洱海保護體系的最後一道污染物攔截防線,同時也是洱海最重要的一道生態安全屏障。生態廊道主線總長爲129公里(包括海西段46公里,海東69公里,海北段和海南段14公里),工程主要建設任務,一是通過將綠線以內的居民等人爲干擾源永久遷出,修復和完善已受損的湖濱緩衝帶,恢復自然生態功能;二是通過入湖口及溝渠溼地建設去除污染物,兼具生態及景觀功能,形成環洱海連續污染攔截帶,構建生態屏障;三是通過建設生態監測廊道,發揮監測管理作用,同時倡導綠色出行方式,將生態功能和人類需求有機結合,打造生態、低碳、環保、康養、智慧於一體的環湖慢行綠道系統。”承擔了洱海生態廊道設計任務的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水生態規劃設計研究院郭英卓總工程師介紹說。

透水瀝青路面的自行車道和慢行步道

史詩般的情懷,打造傳世作品

11月28日,記者來到洱海生態廊道施工現場,郭英卓總工程師向記者作了詳細的介紹:生態廊道建成後,能夠有效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和改善洱海水質,構建健康湖泊生態系統,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項目建成後,可使綠地率達75%以上,湖濱緩衝帶修復面積達763公頃,主要污染物削減總量爲:COD 1460噸/年,總氮76噸/年,總磷8噸/年;恢復村莊段岸線長度32.4公里、郊野段岸線長度22.8公里;恢復原有房屋侵佔的湖區面積17公頃,擴大湖區面積10公頃。”

施工現場

爲達到今年年底完成50公里洱海生態廊道的建設目標,大理市灣橋鎮、銀橋鎮兩個施工點均實行了24小時3班倒的施工模式。在灣橋鎮的施工地點,灣橋鎮鎮長杜凱洋向記者介紹,灣橋鎮生態廊道工程建設涉及向陽溪、中莊、石嶺3個村委會,100米範圍內808戶524.8畝土地流轉和地上附着物的處置工作已全面完成,生態廊道建設工程全長6.4公里。今年10月10日進場施工,截至11月27日,完成廊道開挖6050m,完成96%;回填基層5100m,完成80%;污水管網安裝1149米,完成50%。

施工現場

當天晚上20時許,記者來到了銀橋鎮的施工點。儘管天已經黑了,這裏的工人卻依然在井然有序地工作着。雲南建投總承包二部執行指揮部長楊成周向記者介紹,銀橋鎮的施工內容有8.6公里的生態廊道,施工內容分管網和道路兩部分,目前都在同步實施,整個8.6公里全線啓動,投入了36臺挖機、兩臺壓路機、360多個工人,並與鄉鎮聯合辦公,成立了現場督察小組以保障今年目標任務的完成。

施工現場

“該項目涉及生態、景觀、道路、橋樑、市政、環保、林業、水利、智慧等多個領域,專業類型多樣,現場條件複雜,技術難度及系統性強,具有綜合性、創新性、獨特性等特點,設計方案需要結合項目進程不斷優化、深化。”郭英卓說,“項目建成後,將給人民羣衆創造一個生態宜居、環境優美的生活和生態空間,還給老百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景象,讓廣大羣衆都能共享洱海保護治理的成果,對大理市社會經濟及洱海保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設計建設者將以史詩般的情懷,爲大理打造傳世作品。”

騎上自行車體驗一把

荀建國 本文來源:春城晚報 責任編輯:荀建國_NN73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