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守護綠水青山 建設美麗鄉村

清明時節,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注溪鎮周坪村民居、山體、樹木、河流交相輝映,繪就了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生態美景。

胡攀學攝(影像中國)

黃春濤攝(影像中國)

中國正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國際人士走訪發現,中國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鄉村環境更加宜人,農民生活更加富裕。

生活環境顯著改善

翠竹綠林連綿起伏,清澈小溪潺潺流淌。2019年6月,日本環境衛生中心理事長南川秀樹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參觀,被那裏優美的鄉村生態環境深深打動。南川秀樹從安吉帶回了一件特殊的禮物——寫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竹簡。他常常隨身攜帶着這支竹簡,向人們介紹中國美麗鄉村的建設理念與生動實踐。安吉是中國首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城市,村民們通過生態農業和旅遊產業實現了增收致富。

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今,這一理念已經成爲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浙江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許多農村地區和安吉一樣實現了美麗蛻變。2018年,聯合國爲“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授予“地球衛士獎”時評價道,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效果顯著,將昔日污染嚴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清可見底。這一成功的生態恢復項目表明,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行,將產生變革性力量。

位於雲南大理的“高原明珠”洱海曾因污染而黯然失色,如今這裏滿目青翠、碧波盪漾。在洱海畔的喜洲古鎮,美國人布萊恩·林登經營民宿已有10多年,他對其中的變化深有感觸。“從前,生活污水不時沿着街邊流淌,有些垃圾直接露天焚燒,洱海也被藍藻暴發困擾。”林登說,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以來,村民們的生活環境煥然一新。爲修復洱海生態,政府採取溼地恢復、退耕還林等措施,用更適應當地環境的原生作物替代經濟作物。洱海水質有了顯著改善,湖邊還修建了漂亮的生態廊道。

“環境好了,人才、資本就願意進來,農村地區也就不愁發展了。”柬埔寨幹丹省農村發展廳廳長吉塔維曾兩次赴中國農村地區考察。在她看來,整治鄉村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不僅僅是一項環境保護工作,也是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爲農村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的重要舉措。“我相信,美麗鄉村建設不止步,中國鄉村振興將迎來更美好前景。”

鄉村魅力不斷展現

隨着各地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的推進,中國鄉村正展現出新風貌,美麗鄉村的魅力不斷展現,人民生活更有獲得感、幸福感。“中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農村正變得越來越美麗、發達,充滿活力。”柬埔寨民間社會組織聯盟論壇項目計劃部主任謝莫尼勒說。

上世紀80年代,謝莫尼勒曾去過廣東沿海農村地區。“2018年再去時,當地修了鐵路,通了高速公路,家家戶戶幾乎都住上了樓房,旱廁也被現代化衛生間所取代。”謝莫尼勒說,農村地區日新月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力、組織力以及整個社會的高效運轉。

吉塔維還記得,走在四川一些鄉村的水泥路上,每隔百十米就有一個醒目的綠色垃圾桶。她瞭解到,在當地幹部的引導下,村民自覺將垃圾扔進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清理,村裏乾淨了許多。走進村民家裏,吉塔維發現,乾乾淨淨的水廁取代了旱廁,很多村民修建了裝有馬桶的衛生間。她說:“‘廁所革命’是一項創舉,可以改善鄉村環境和村民生活質量。在農村推廣垃圾分類的做法也值得柬埔寨鄉村借鑑。”

“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我由衷地爲中國人民感到高興。”蒙古國國家通訊社中文報紙《蒙古消息報》社長孟和圖拉曾赴中國多地參觀,採訪報道了許多脫貧故事。在新疆塔城市喀拉哈巴克鄉柳泉村,孟和圖拉了解到,2010年當地就實施了安居富民政策,爲每家每戶修建新房;2012年,該村建起了“幸福互助院”,讓全村老人免費搬進新居。

2019年,蒙古國國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阿瑪爾圖布辛走訪了中國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通遼市及貴州省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縣等地。他觀察到,各地在制定脫貧政策時,首先會進行詳細調研,再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實施精準扶貧,效果很好。他說,中國政府尤其重視貧困戶子女教育問題,爲其提供諸多優惠條件。“中國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這些經驗值得蒙古國等發展中國家借鑑。”

特色產業欣欣向榮

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四川很多農村雖然都處於大山之中,但通信、交通並不閉塞。許多村民都會使用手機直播,售賣自家種植的橘子、山楂、獼猴桃等水果。”吉塔維說,這些山村發展了具有當地特色和優勢的果蔬業,一派欣欣向榮。當地的村民告訴吉塔維,“要想富,先修路”,政府爲山村修通了水泥路,村裏的山貨、農產品更方便賣出去了。

2019年9月,蒙古國《民族郵報》副總編奧特根扎爾格勒隨團訪問中國西藏,寫下《微笑的西藏》一文。她說,中國建立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及合作機制,助力西部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廣東等發達省份支持下,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鎮有了公路,發展起旅遊業。僅2019年上半年,訪問魯朗鎮的遊客就有4萬多人次,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村民們通過經營家庭旅館、出售當地特產等發家致富,蓋起了新樓房。

在貴州省盤州市巖博村,泰國國家研究院泰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蘇拉西·塔納唐曾品嚐一款白酒,瞭解到一段有趣的脫貧故事。2011年,在當地幹部帶動下,巖博村160多戶村民投資入股一傢俬人酒廠,成立了巖博酒業有限公司,以彝家傳統工藝釀製白酒,“人民小酒”成了爆款產品。依靠這一特色產業,巖博村帶領周邊村寨走上了致富道路。離開巖博村時,蘇拉西特意帶了幾瓶“人民小酒”回泰國,“每逢聚會,我就拿出‘人民小酒’招待朋友,向他們講述中國的脫貧故事”。

交通便利、環境整潔、村民富足——這是匈牙利駐重慶總領事館副館長兼商務領事百里走訪重慶、四川、甘肅等地農村地區的突出感受。“人們都說近年來鄉村生活越來越好,許多城市居民都想到農村休閒度假。”百里說,中國的交通發展令人驚歎,鄉村道路質量非常好,鐵路可以通到很多偏遠地區。重慶武隆、大足等山區農民通過發展生態旅遊增加了收入。“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中國注重環境保護,促進農村綠色發展,這對當下以及後代至關重要。”

(本報北京、東京、曼谷、烏蘭巴托電  記者龔鳴、曲頌、劉軍國、趙益普、霍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