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ARTFORUM展评

一楼詹奉宗的作品《意志》(2020)灵感来自艺术家平日在梨园务农的嫁接经验,在已死的树干上接上另一株的树枝,几乎突破展场的天花板。枝干上缠绕着胶带和以蜡接合的束线带,红白蓝三色就像是医学图鉴中的温血动物的血管——这些材料与技法也是农民实际使用的。嫁接这项技术让身处亚热带的台湾农民得以种出口感更佳、市场更易接受的温带梨,成为人类试图驾驭自然的意志展现,然而自然本身的意志呢?同一楼王怡婷的影像装置《芦苇》(2020)尝试捕捉南韩自然保护湿地的芦苇摆动。王怡婷偏爱在作品中讨论时间性,这次她利用影像反复循环播放的特性,用大头针定位影像中随风摆动芦苇的末梢。在影像暗去的一刻,芦苇的摇曳被针尖点点定格,自然的韵律在此时被视觉化了。

魏泽,《崇拜:本原之源-亚马逊雨林I (V)》,2020,艺术微喷于无酸艺术布纹纸上,裱褙电木板,50 x 54 cm.

被视觉化的自然往往成为一种脱离脉络的符号充斥我们的日常生活。王佩瑄在《西雅图在做梦》(2020)中使用缤纷的丛林壁纸,轻而易举地营造出所谓的异国风情。蹲坐在墙角的陶瓷白兔、似猫似豹的雕塑戴着树叶皇冠;从丛林壁纸突出的结构被豹纹织品包里,它有可能是树枝也可能是鹿角。观看者的视线可以在作品的繁复缤纷中抬高仰望,也可以缩踞一隅凝视,但就是无法安适地找到自我栖居的位置,是否永远有一个待感知的他方?而自然成为未知的象征,仿佛一直潜藏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魏泽的《崇拜:本原之源—亚马逊雨林 l 》(2020)乃是艺术家至南美洲考察两个月、接触当地原住民认知世界的方法与知识后创作。他认为人类总试图在有限的生命经验与认知范围建立起对无限与未知的诠释。反复诉说的神话、重复进行的仪式原型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所以他将亚马逊的种种自然风光如树木、河流根据自己身处当地的感受转化成图像扭曲的半抽象画面。观众在作品中依稀可以辨认出属于自然地景的元素,同时察觉一种更高的力量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