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ARTFORUM展評

一樓詹奉宗的作品《意志》(2020)靈感來自藝術家平日在梨園務農的嫁接經驗,在已死的樹幹上接上另一株的樹枝,幾乎突破展場的天花板。枝幹上纏繞着膠帶和以蠟接合的束線帶,紅白藍三色就像是醫學圖鑑中的溫血動物的血管——這些材料與技法也是農民實際使用的。嫁接這項技術讓身處亞熱帶的臺灣農民得以種出口感更佳、市場更易接受的溫帶梨,成爲人類試圖駕馭自然的意志展現,然而自然本身的意志呢?同一樓王怡婷的影像裝置《蘆葦》(2020)嘗試捕捉南韓自然保護溼地的蘆葦擺動。王怡婷偏愛在作品中討論時間性,這次她利用影像反覆循環播放的特性,用大頭針定位影像中隨風擺動蘆葦的末梢。在影像暗去的一刻,蘆葦的搖曳被針尖點點定格,自然的韻律在此時被視覺化了。

魏澤,《崇拜:本原之源-亞馬遜雨林I (V)》,2020,藝術微噴於無酸藝術布紋紙上,裱褙電木板,50 x 54 cm.

被視覺化的自然往往成爲一種脫離脈絡的符號充斥我們的日常生活。王佩瑄在《西雅圖在做夢》(2020)中使用繽紛的叢林壁紙,輕而易舉地營造出所謂的異國風情。蹲坐在牆角的陶瓷白兔、似貓似豹的雕塑戴着樹葉皇冠;從叢林壁紙突出的結構被豹紋織品包裏,它有可能是樹枝也可能是鹿角。觀看者的視線可以在作品的繁複繽紛中抬高仰望,也可以縮踞一隅凝視,但就是無法安適地找到自我棲居的位置,是否永遠有一個待感知的他方?而自然成爲未知的象徵,彷彿一直潛藏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魏澤的《崇拜:本原之源—亞馬遜雨林 l 》(2020)乃是藝術家至南美洲考察兩個月、接觸當地原住民認知世界的方法與知識後創作。他認爲人類總試圖在有限的生命經驗與認知範圍建立起對無限與未知的詮釋。反覆訴說的神話、重複進行的儀式原型都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敬畏。所以他將亞馬遜的種種自然風光如樹木、河流根據自己身處當地的感受轉化成圖像扭曲的半抽象畫面。觀衆在作品中依稀可以辨認出屬於自然地景的元素,同時察覺一種更高的力量的影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