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着,更是爲了成長。因爲活着,我們愛着,因爲愛着,我們幸福着。

  爲什麼活着?活着又是爲了什麼?

  這是一個說大很大的話題,說小也小的話題,爲什麼活着,每個人又每個人的答案。那麼我爲什麼活着?

  01 我想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

  尼采說:"知道爲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追求生命的意義是貫穿一生的動機。

  活着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是一種常態,是一種信念。這個信念包括愛,包括給予,包括成功,名利,金錢,權利。

  但這些都只是人活着的一個符號,一個信念,活着是活着的一種賜予。就像禮物一樣,只有你活着,纔會慢慢得到。

  電影《肖申克救贖》安迪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生而爲人,要麼忙着活,要麼忙着死。

  但活着,就是生命本身的意義。

  正如餘華說: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活着,本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活着,我們可以做美夢,我們可以看美景,我們可以追逐想追逐的,我們也可以享受要享受的。

  活着,沒有特意的定義,而是給你一種常態,一種生命的流動,至於如何流動,就需要你用心對待生命。

  你可以有儀式感地生活,你可以親吻你愛的人,你可以開心了笑,難過了哭;你可以享受清風拂過臉龐的溫柔,可以體會籃球場上大汗淋漓的感覺;也可以走遍山川,賞美景;也可以捧起一本書跟着故事體會主人公的喜怒哀樂。

  爲什麼而活着,不就是爲活着而活着嗎?

  活着,你看日出日落,雲捲雲舒;活着,你看四季變更,潮起潮湧;活着,你體驗人情冷暖,緣淺緣深。

  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講到:

  如果有人問我:“你爲何來到這世上?”

  我會毫不含糊地回答:是爲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着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

  02我們活着又是爲了什麼呢?

  既然活着,我們就要活出自己的價值,自己的被需要,自己的魅力。

  活着,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使命。

  孩子時,我們爲了有好成績,能夠考上好大學,爲父母爭光,爲自己有好的前程。

  畢業後,我們爲了找到心儀的工作,有好的收入。

  成家後,我們爲了給家創造更好的環境,努力拼搏,想掙更多的錢,供養家裏的老小。

  當了父母后,我們所有的愛,希望,都關注在孩子身上,想把最好的給他們,想爲他們創造更好的生長環境。

  年老時,我們不想麻煩孩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做,儘量不打擾孩子的生活。

  我們爲了愛,爲了獲得愛,爲了愛別人;爲了金錢,財富;也爲了名聲,功名;爲了權利,甚至是成功。

  活着,更是爲了成長。

  正如馬伊琍所說:

  “女人不要爲取悅別人而活,希望你們爲自己而活,每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前半生的機會,勇敢地、努力地、去愛、去奮鬥、去犯錯,但是請記住,一定要成長!”

  不管是誰,都離不開真實的活着,活着,是爲了變得更好,而不是變成自己最不喜歡的那個人;活着,就要實現自己應有的價值,就該做正能量的事。

  因爲活着,我們愛着,因爲愛着,我們幸福着。

  最後用《大魚海棠》的一句臺詞與大家共勉:

  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

  你不妨大膽一些,

  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