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候上說,到了“大雪”,降雪次數纔會增多,雪量大,範圍廣。據史料記載:自西漢鴻嘉四年(公元前17年)到民國時期的近兩千年間,北京出現過大雪的年份有上百個,且明清以來更多。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李白1200多年前遊幽州恰逢大雪紛飛

唐代北京一帶稱幽州,地域包括今天北京的西部及周邊部分地區,州郡治所均設在薊城,又稱幽州城,大致在今天北京市區的西南部。幽州距唐朝國都長安(今西安)有千里之遙,爲北地邊陲。1200多年前,大詩人李白曾到過幽州,並寫下著名詩篇《北風行》,描述了今天北京及燕山一帶冬日大雪的情景。

唐天寶十年(751年),年已51歲的李白應當時在北地軍中任幽州節度使判官的友人何昌浩之邀,北行幽州。當年深秋,李白自汴州(今開封市)啓程,一路上且行且停,途經鄴郡(今河北省臨漳縣)、邯鄲、廣平(河北省永年縣),於次年十月纔到達幽州,並在幽州度過了一個冬天。唐天寶十二年(753年)春方離開幽州南歸。

當時的幽州一帶人煙稀少,一派遼闊蒼茫之景象。李白與友人騎尋於燕北山中,或狩獵,或訪古。當遊至位於今天平谷東北部魚子山的軒轅臺(即軒轅黃帝陵,另有考證認爲軒轅臺在離北京不遠的河北省懷來縣喬山)時,忽然北風怒號,大雪飄飄而落。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置身於漫天飛雪之中,李白詩興大發,隨即吟出《北風行》,其中“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生動地描述了北地落雪的壯觀景象及邊塞風光。有人認爲“雪花大如席”過於誇張,因爲雪花的最大直徑也就三至四寸。“大如席”豈不是一片雪花便可以把整個人蓋住了?實際上是“雪花大如鵝毛”。

另有學者考證:李白詩中的“席”,並不是炕上鋪的席子,乃是古人席地而坐的“坐席”,大不過一尺有餘,1200多年前人跡罕至且異常寒冷的邊塞幽州,雪花之大或許是難以想象的,所以詩人的誇張除了“合理想象”,也許有一定的依據。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明清史籍對北京大雪的記載增多

明清之前,有關北京地區降雪的記錄極少,明正統年間以後逐漸增多。縱覽《明史》《清實錄》等史籍及民間野史、筆記,便可一窺歷史上京城大雪之概貌。

首先,正史中略有記載:《明史》(卷二十八)《五行志一》載: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實爲尺)餘”。清康熙《通州志》卷十一載:“是歲(順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鬥米價至一兩,民有僵死者。”

清代乾隆《延慶縣誌》載: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延慶州大雪三日,深數尺,奇寒,人畜有凍死者”。《清高宗純皇帝實錄》載:乾隆十二年(1747年)“二月癸酉,總理事務王大臣等奏報:‘京師於本月初十日未刻至醜刻,約得雨雪四寸有餘,近京二三十里內一體均沾。’”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載:嘉慶十五年(1810年)“正月丙辰朔,諭,‘京師自臘月以後,瑞雪頻番(繁)……歲除日復大沛祥霙(雪的別稱),連宵達旦。’”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載:道光七年(1827年)“十二月丙申,京師於本月二十三日竟日(從早到晚)大雪,五寸有餘,實近來所罕遇”。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甲申,諭:‘上年(1831年)京師得雪二三尺……實數十年來所未有。’”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明代曾調動軍隊清除紫禁城積雪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爲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自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建成,次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後,掌管大內各殿及廊廡掃除的是“二十四衙門”中的直殿監。

但直殿監人數有限,每次大雪之後,無力清除積雪,所以不得不調用“京營(首都衛戍部隊)”中的軍隊來打掃。

《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四)“揀花掃雪”載:“大內每於雪後,即於京營內撥三千名入內廷掃雪,輸番(輪番)出入,或其年雪湧,有至三數度者……每歲俱然。亦有遊閒年少代充其役,以觀禁掖宮殿者。

”據傳,萬曆年間的一個冬天,大雪一下就是一天一夜,到了第二天一大早,紫禁城內積雪已有二尺。因數月不見雨雪,京畿各縣已有旱情上報朝中,所以大雪之後,萬曆皇帝龍顏大悅,稱瑞雪兆豐年,要到天壇敬天、謝雪。皇帝祭天有一套嚴格的禮制,且隨行人員衆多,而因宮內積雪太厚,車輦難行。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大雪剛一停,直殿監的太監就開始清除積雪,而且,萬曆皇帝親自指揮“掃雪鏟冰”。他令京營三千軍士立即進宮除雪,然後將他們分成三路,以中軸線御道爲界,一路清掃東側積雪,並將雪運出東華門;一路清掃西側積雪,並將雪運出西華門;另一路派往午門之外,負責清除天安門南北及千步廊、大明門的積雪,同時將直殿監的太監調到乾清門以北的後三宮掃雪。

聽說聖上親自指揮“掃雪鏟冰”,設置於千步廊的六部五府(五軍都督府)等衙門的官員誰也不敢怠慢,紛紛各掃門前雪,不到午時,從紫禁城至正陽門一線的積雪就清除完了,萬曆皇帝遂率百官出宮前往天壇。

北京歷史上的雪有多大

乾隆皇帝敕設“德勝石碣祈雪”碑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華北大旱,直至大雪時節也沒見頭場雪。歲末乾隆皇帝出城巡訪,當儀仗行至德勝門時,忽然天降大雪,頃刻間漫天皆白,乾隆皇帝認爲此乃瑞兆,於是停輦並登上德勝門城樓賞雪。欣喜之時他還賦成祈雪詩三首,並傳諭刻石銘記,宣慰天恩。碑大小與“燕京八景”碑無異,立於甕城中當年同興德煤棧西側,故稱“德勝石碣祈雪碑”,且與“阜成梅花”,

“崇文鐵龜”等鎮門之物一樣譽滿京城,由此也就有了“德勝祈雪”之說。

據傳那場雪下了兩天兩夜,乾隆皇帝回到宮中仍是漫天飛雪,使他好不愜意,於是傳翰林院侍讀學士、文淵閣直閣事紀曉嵐到御花園賞雪吟詩。

紀曉嵐來到御花園,乾隆皇帝以《飛雪》爲題令紀曉嵐賦詩。紀曉嵐仰頭看了看紛紛揚揚的大雪,略思片刻,隨即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兩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他的最後一句還沒有吟出,乾隆皇帝便哈哈大笑道:“這第四句想必是‘九片十片十一片’了。”紀曉嵐搖了搖頭,笑道:“皇上所言非也,臣之第四句乃是‘落入花叢都不見’。”乾隆皇帝聽罷連聲稱好:“這最後一句頗具詩意,此詩亦俗亦雅,可謂一絕。”儘管此說爲古來之傳聞,但可以看出清代京城降雪之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