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5月4日電(記者田建川、黃垚)青春有很多色彩。對粵港澳大灣區超級工程深中通道的青年建設者而言,“海上黑”是他們的青春“名片”。

伶仃洋上,陽光直射。黝黑的臉、轟鳴的機器,建設工地上熱火朝天。

在西人工島,劉曉鋒和監理單位、施工單位負責人正在巡視工段施工情況。作爲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島隧工程管理部高級工程師,80後劉曉鋒壓力不小。

“要把導流堤、塊石振密、清淤等幾道工序趕出來,既要保證施工的進度,更得保證施工質量。”劉曉鋒說,6月底,海底沉管隧道的首根管節將進行浮運安裝,在西人工島實現對接,這是深中通道項目今年最重要的建設節點。

海上、岸上兩頭跑,劉曉鋒每週有三四天喫住在島上。“臉越來越黑,孩子都快不敢認我了。”他笑着說。

和劉曉鋒一樣,不少“80後”“90後”工程師已成長爲深中通道項目的技術骨幹。兩年前,張宏偉大學畢業,通過校招進入中交二航局的深中通道項目標段,如今他已成長爲引橋工段的現場技術主管。

他負責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張宏偉不敢馬虎。“比如圍堰施工過程中要精準計算圍檁的高度,否則就會安裝失敗。”嚴謹的張宏偉依然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懈怠。

剛來時感覺什麼都新鮮,但張宏偉很快明白,在單調枯燥的海上,適應和堅持尤爲重要。“等項目建成通車的那一天,回望歲月,我的青春與超級工程交融,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說。

比張宏偉大一歲的袁航,已從一名技術實習生成長爲橋樑索塔工段的技術部副部長。這幾天,他正爲建設橋樑索塔的施工“神器”做技術準備。

爲了高效建設伶仃洋大橋的索塔,施工單位自主設計研發了一體化智能築塔機。從設計、製造到應用,袁航都參與其中。目前,築塔機已經開始安裝。

“白天調試,晚上加班改圖紙。”袁航說,安裝過程一旦出現問題,當場就要快速解決,否則去辦公室計算兩個小時,現場施工就要停兩個小時。

“一畢業就有這樣好的歷練機會很不容易,這些經驗也會凝結成我自己的技術本領。”他說。

在伶仃洋大橋東錨碇施工現場,30歲出頭的廖文龍已經在工地上巡查了好幾圈,他是該工段的生產副經理。每天,生產組織、質量控制、進度管理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他腦子裏打轉。

廖文龍告訴記者,現場管理人員平均年齡約30歲。很多人一年纔回一次家,紮根在單調枯燥的海上工地,也鍛鍊着大家的毅力和品格。“我們是在超級工程上築夢,不負青春韶華。”廖文龍自豪地說。(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