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数:4200

  阅读时间:8分钟

  

  成为准公众人物后,我在很多场合都被问到为啥还不生二胎。

  我说这问题我做不了主,得问力嫂,你猜她怎么说?

  这里先卖个关子。

  01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但强制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则是1980年后的事。

  

  恐怖的计划生育宣传口号

  

  所以我们80后一代,是中国乃至人类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整体性缺乏直系兄弟姐妹的孤独的一代人。

  后来我才知道,哪怕都是80后,各地政策执行严格程度也不一样,京津沪这些直辖市,还有计划经济最根深蒂固的东北,执行相当严格,几无漏网之鱼,也成了今天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

  而更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就长期上演“超生游击队”里的场景。

  现在的口号转了180度,也是够狠的

  用今天的话说,独生子女政策是反人道的。

  缺乏兄弟姐妹陪伴,从小一人孤独成长,只能和电子游戏作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件很让人感到遗憾甚至悲伤的事。

  

  更可怕的是长大后,父母终究要离你远去,尤其到老了,连个能走动的至亲都没有,真的满凄凉的。

  我第一次强烈萌发生二胎的念头,是今年初第一次带儿子坐飞机去广州长隆玩的时候。

  在长隆熊猫酒店大堂里,我带着儿子等力嫂(她在看长隆大马戏,我之前看过了就负责溜娃),发现他总喜欢跟在不认识的小哥哥小姐姐身后,主动去搭讪,和其他几个小孩玩的很开心。

  等人家一个个都走了,他的失落感立刻写在脸上。

  那一刻,我真觉得儿子挺可怜的。

  因为回想起我小时候,也是这么可怜。

  虽然力嫂天天陪他玩,我也经常抽空和他玩,但大人陪孩子玩,和孩子之间一起玩,真不一样。

  02

  那天我就和力嫂商量,要不再生个娃吧。

  你猜力嫂咋说?

  No Way!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理由是——怕痛!

  怕痛,是真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只有生过娃的女人才懂。

  但更怕的,还是在孩子身上那操不尽的心啊啊啊……

  3岁前,孩子并没有连续记忆,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所以我们都没怎么带孩子出过远门,加上晚上孩子要黏妈妈,导致力嫂分身乏术,从怀孕到现在,4年了,一直没有和我两人出去浪的机会。

  你可能会说,请个育儿嫂啊,妈妈就能解放了。

  以我家经济条件,育儿嫂当然请得起,但孩子的成长陪伴不能都扔给育儿嫂。

  很多言传身教的地方,父母亲力亲为和交给外人,效果完全不同。

  

  还有语言也是个大问题,现在我们在家几乎不许孩子说普通话,一定要说上海话,因为上幼儿园后,他所接触到的所有集体环境,都不再会有上海话的语言环境,年龄渐长,他会越来越抗拒说上海话,只有现在让他无意识学习上海话的最佳时机。

  说实话,等他长大后,上海话这项语言技能没啥用,主要是让他获得文化认同。

  最关键的是,亲子之间近乎本能的亲密度,只有长期相伴才能建立起来,等孩子上学了再培养,就晚了。

  年轻时上理财课,有位知名理财专家分享育儿经验时就说,爸妈千万不要为了自己省心省力,把孩子往全托的托儿所和小学一扔,你是舒服了,孩子会留下心理阴影——他自己小时候就被父母这么一扔,直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阵阵委屈。

  一个孩子就已经让我和力嫂,甚至家里的老人身心俱疲,如果有两个呢?

  尤其是当第二个“不幸”又是儿子呢?

  我所认识的养儿子的妈,没有一个不是在短短几年内苍老到几乎换了个人似的……

  那些当年记忆中的校花班花……再看看现在的妈宝形象……矮油~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生小孩前后对比

  03

  我和力嫂预见到,一旦生了孩子,就注定将走上一条漫长的“炼狱之路”。

  刚出生时,天天把屎把尿,半夜起来喂奶,梦里也是小孩的哭闹声,体力消耗超级大。

  会走路讲话了,就进入到Terrible 2和Horrible 3的阶段,各种调皮捣蛋不听话,你说东,他偏往西,有时真让人抓狂到不行,尤其是男孩。

  再大点上幼儿园了,就真正进入越来越白热化的“军备竞赛”阶段。

  各种早教培训班,都是几万几万往里砸,就像个无底洞一样,一旦开砸,就没有回头箭,要一路砸到大学才算是个头。

  以前我以为这种疯狂的教育竞赛只有一线城市,特别是上海很明显,后来发现,全国各地都一样。

  每次我写楼市文章,留言问XX房子能不能买的,几乎一半都在问学区房,无论是一二线,还是三四线,都特别在意这个事。

  甚至有时我感觉,很多小城镇的家长,比大城市的更在乎学区房,焦虑感更强,更愿意为孩子的教育倾其所有。

  所以只要学区房政策不改,优秀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那不管几线城市的学区房,长期看,都是无数人争抢的最为刚需的香饽饽。

  纵观世界民族之林,有两种文化圈对子女教育特别特别重视,一是犹太文化圈,二是儒家文化圈(包括日韩新加坡)。一个民族特重视教育是好事,但重视到今天中国家长这么“变态”,还是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前段时间,一个5岁孩子的逆天简历在网上火了,这种新闻给全社会所传递的焦虑感,实在太可怕。

  

  牛娃简历节选

  真的过了……

  其实不难理解,普通人没有那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即使意识到这么做不妥,也扛不过周边环境带来的压力,因为无数人在向你传递一个信息:从幼儿园开始,一步差,则步步差,最后没有一个好的学历起点,孩子在起跑线就已经输给人家一大截。你作为父母,以后对得起孩子吗?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不要太在意起点上的细微差异”。

  道理家长都懂,但自己就这一个娃,如果自己有条件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为啥要放弃呢?

  如果没条件呢?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啊!

  所以越来越多经济条件优越,甚至还没那么好的家庭,都做出了妈妈全职带娃的决定。

  04

  对力嫂来说,生二胎主要是精力上的消耗实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但对更多的家庭来说,更大的顾虑还在于经济压力。

  这条育儿成长之路,不仅需要你耗费海量时间和巨大心血堆积出来,而且还需要很多金钱作垫脚石,才能走到最后。

  “房奴”虽然可怕,但那个数字是你买房前就明明白白摆在面前的,一算就能算出来。

  但“孩奴”更可怕,因为教育投入这件事,是个无底洞,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别说二胎了,就算是一胎,也让很多年轻人打起了退堂鼓。

  

  以现在的育儿投入来算,即使是三四线城市,从怀孕到大学毕业,砸在孩子身上的钱,七七八八加起来怎么也得有50万,如果生活在一线城市,稍微“富养”一下,就得准备200万。上海很多私立学校光一年学费就要20万,而且还得孩子非常优秀才能挤进去。真要一路高配打怪升级成“牛娃”,准备200万也不够。

  注意,这还没算上学区房和通胀因素。

  所以从经济的投入产出角度看,现在生娃,的确太不划算,完全是靠“情怀”在支撑。

  力嫂混的育儿圈,在孩子1-2岁就去上各种早教的大有人在,十几堂课,售价大几千甚至上万的比比皆是,看着闺蜜们的孩子都在上各种早教,有个闺蜜的女儿才两岁半,已经能识3000个字了……这样的消息充斥在耳边,力嫂也经常不淡定,想给儿子报个什么班,但总是被我严厉喝止。

  我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教育,与其花这个冤枉钱,还不如我们自己多花点时间教孩子。

  明年我儿子就上家门口最普通的几百块一个月的公立幼儿园,也不买什么学区房,再往后,走一步看一步。

  当然,我这种比较随性的放养育儿法,估计会被很多宝妈诟病“太天真”,“吃苦的日子在后头”。

  但我敢这么做,是因为我儿子运气好,而这种运气没法复制。

  一是他有个高认知的老爸,我可以带他去各种博物馆里回答他的各种“为什么”,把上早教补习班的时间省下来,带他去世界各地旅游长见识,我自己就是最好的导游,所以他的认知起点会很高,即使放养,今后逻辑思辨、社交应变、素质修养等各种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二是他以后有退路,可以不和同龄人一起挤高考独木桥,有本事就自己拼搏考海外名校,没本事,我就送他出国镀个金,家里这点钱还是拿得出的。

  05

  想不想生二胎?能不能生二胎?要不要上早教?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出国留学?

  这些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

  但不管你怎么选择,最后一定是有苦有甜,有利有弊,关键还是取决于每个家庭的价值观、育儿心态和经济实力,需要从精力、财力、父母事业规划、孩子居住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仔细权衡,量力而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不想生二胎”是个态度问题,“能不能生二胎”则是经济问题,所以一个基本结论是:有钱不一定要生二胎,没钱别轻易生二胎。

  

  从财务角度,力哥设计了一个可量化的生二胎自测题:

  

  1、家庭可支配净资产(自住房除外)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1000倍以上?(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1000倍即为713.2万元)

  A、是(恭喜你!哪怕你面对再多的困难,只要你能善加打理手上的资产,同时抚养两个孩子不在话下!)

  B、否(请转至第2题)

  2、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且没有房贷?(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10倍即为71320元)

  A、是(恭喜你!可能你眼下的资产还没达到土豪级,但只要保持这样的收入并持续增长,同时抚养两个孩子也难不倒你!)

  B、否(请转至第3题)

  3、丈夫(或妻子)一方月收入是否超过居住地月平均工资8倍以上且没有房贷?(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8倍即为57056元)

  A、是(恭喜你!有你这样的顶梁柱在,哪怕生完二胎后,你的另一半辞职在家带两娃,你们家的经济状况也还能hold得住!)

  B、否(请转至第4题)

  4、夫妻双方或一方的父母是否拥有居住地月平均工资1000倍以上的可支配净资产(自住房除外)?

  A、是(恭喜你!虽然你们小夫妻俩眼下的吸金能力有限,但背后有坚实的爹可以“啃”,相信今后你们抚养两个孩子力有不支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经济上的鼎力相助!)

  B、否(请转至第5题)

  5、目前是否在居住地拥有独立产权且面积在100平米以上的三房?

  A、是(请转至第6题)

  B、否(请转至第7题)

  6、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10倍以上且房贷月供不超过月收入的30%?(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10倍即为71320元)

  A、是(恭喜你!由于不用为生二胎而换房,以你的收入和负债情况,依然具备养两个孩子的能力)

  7、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8倍以上且有经济实力在居住地换置三房?(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8倍即为57056元)

  A、是(好吧,只要你别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太高,还是能把两个孩子拉扯大)

  B、否(请转至第8题)

  8、第一胎是否为女孩且已大于3周岁?

  A、是(请转至第9题)

  B、否(请转至第10题)

  9、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6倍以上且有经济实力在居住地换置三房?(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6倍即为42792元)

  A、是(好吧,最顽皮的女孩也比最听话的男孩好带,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也能为父母省下不少心,如果你执意想给你家小公举找个小伙伴的话,那就鼓起勇气,生吧!)

  10、夫妻双方是否至少有一方父母均健在、身体状况良好且为当地居民(或有住房条件可在当地居住)?

  A、是(请转至第11题)

  B、否(请转至第12题)

  11、妻子年龄是否小于35岁,且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5倍以上,且第一胎为女孩?(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5倍即为35660元)

  A、是(有父母帮忙带孩子,妻子也还算年轻,就算收入不是特别高,总还不至于陷入财务危机,一定要生也不是不行)

  12、夫妻每月各种收入之和是否在居住地月平均工资的4倍以上?(如上海2017年社会平均工资7132元,4倍即为28528元)

  A、是(好吧,如果你确定想挑战一下自己,那我也不拦你了)

  B、否(亲,对不起!你在天朝真心不适合养两个孩子哇~还是先琢磨着怎么才能把第一个娃拉扯大吧!)

  如果你身边有亲友想生二胎,也可以把这个自测题默默转给他,可能人家会感谢你一辈子。

  最后,给想生/已有二胎的父母5条专业理财建议:

  第一,家庭应急准备金比例要提高。

  从家庭3-6个月的支出额提高到6-12个月的支出额。

  第二,“顶梁柱”保险,第一时间要跟上。

  给“顶梁柱”配备200万寿险+50万重疾险是最起码的。

  第三,同步准备两份教育金。

  不会理财的以储蓄型保险形式积攒,会理财的以基金定投形式积攒,两个孩子的教育金一定要分开,千万不能混。

  第四,丈夫谋划职场转身,妻子考虑全职带娃。

   生二胎前,夫妻俩必须对事业与家庭,收入和家务之间的矛盾关系好好商量。因为养两个娃势必要求更高的收入,同时照顾两个娃也会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最常见的做法是丈夫谋求更高收入,妻子则在家带娃。如果妻子不愿放弃工作收入,则要求家里的老人特别给力才行。 第五,适当缩减娱乐开支。 正好现在流行“消费J级”,如果钱不多还要生二胎,就要做好过K日子的准备了。 最后的最后,送上三句话: 家中无老人可分担育儿压力的,慎养二胎! 高龄产妇,慎养二胎! 第一胎为儿子的,慎养二胎!

  相关文章

  

  不生无罪,但是有税!

  

  又到开学季,到底要不要买学区房?

  

  生育才是第一生产力

  

  

  

  力哥说理财

  微信:lglicai

  

  简单 好玩 有干货的

  理财万宝全书

  版权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力哥理财》微信公众号(lglicai),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及二次修改。

  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