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總佔便宜不喫虧的好事。李雲龍從擊斃坂田開始,帶着獨立團滅山崎,伏擊觀摩團,終於引來了鬼子的重兵合圍。

在兵力、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獨立團迎來了最慘重的一次傷亡,被打得只剩下了半個團,全團僅餘五百多人。在這犧牲的戰士當中,鬼了卻給予了兩個人不同的待遇。

第一個是王喜奎。他爲了掩護李雲龍撤退,死戰不退,彈盡力拼,搏殺鬼子數名力戰而死。其間,鬼子多次招降,王喜奎不爲所動。

亮劍:重兵合圍,獨立團傷亡慘重,鬼子爲何對這兩個人肅然起敬

第二個是孫德勝,以一連騎兵對決鬼子一個騎兵聯隊,雖力孤不言退卻,雖重傷而橫刀立馬,血灑山塬。鬼子騎兵聯隊長下令厚葬孫德勝。

亮劍:重兵合圍,獨立團傷亡慘重,鬼子爲何對這兩個人肅然起敬

孫德勝和王喜奎,爲何能夠得到敵人的敬重?

第一,在戰場上與敵相搏,需要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刀刀見肉、招招見血,槍林彈雨,生死瞬間,沒有犧牲精神如何做得到?所有敢於在戰場上與鬼子以命相搏的勇士,都值得尊敬。但是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身邊所有的戰友都已經離去,舉目只剩下一人一槍,四顧皆敵而虎視眈眈,這個時候,是否還有勇氣堅持到底?是否還有不拋棄不放棄的決絕?是否還能不動如山?

能夠在絕境之中不放棄,在山窮水盡之際仍死戰不退,明知必死而決然衝鋒,是真正的硬漢,即使是敵人,也爲之震撼。

亮劍:重兵合圍,獨立團傷亡慘重,鬼子爲何對這兩個人肅然起敬

第二,這兩個人的事蹟,讓我想起了陸秀夫。帝昺樣興二年(1279)二月,宋、元最後一次生死之戰拉開了帷幕。其時,天下大半已落元軍手中,一支孤軍獨力支撐。六日,元軍破陣,陸秀夫跪對幼帝趙昺說:“陛下當爲國死!”言罷,抱起腰繫玉璽的九歲小皇帝,縛在自己背上,縱身跳入海,其時的陸秀夫,只有四十二歲,南宋王朝至此終結。雖至絕境而不降,堪稱勇烈無雙。

這樣的事例在中國歷史上舉不勝舉,寧爲玉碎不爲瓦全的壯懷激烈,五千年猶獵獵有聲。孫德勝與王喜奎亦如此。

精神不滅,火種不絕。元滅宋,立國不到百年,便由朱元璋率領漢家子弟,光復漢家江山。孫德勝、王喜奎犧牲未久,鬼子即宣佈無條件投降。

亮劍:重兵合圍,獨立團傷亡慘重,鬼子爲何對這兩個人肅然起敬

第三,日軍的兇悍,舉世聞名,能夠贏得他們的尊重,首先要把他們殺得膽寒、打得心驚。他們只會畏服比他們更狠、更厲、更無畏的戰士。從盧溝橋開始,鬼子兵力強盛勢如破竹,卻是越打越心驚。他們曾經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很快便發現這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軍人之悍不畏死,中國軍人之義勇壯烈,即使是以勇悍著稱的鬼子都不得不服。數次大型會戰,雖付出數倍於鬼子的傷亡代價,卻能夠牢牢守住爲數不多的幾個大後方,直至鬼子投降,未得寸進。即便是給養缺乏,即便是缺醫少藥,即便是日夜轟炸,即便是重兵合圍,抗日的烽火卻從未熄滅,愈燃愈烈!

所以,無論是什麼樣的對手,只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破釜沉舟,讓對手看到我們拼死一搏的勇氣和決心,才能贏得平等對話的資格。你抓我的人,我就抓你的人,一味退讓只能縛手縛腳!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