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凱里市前往西江千戶苗寨的路上,聽着導遊講解苗族歷史、生活習俗,腦海中彷彿出現了苗族史上5次大遷徙的鏡頭。據傳,黃炎兩帝在涿鹿之野聯合大戰苗族首領蚩尤,蚩尤戰敗被殺,苗族人開始了第二次苦難遷移史,背井離鄉、顛簸流離,苦難伴隨着他們上千年的歲月。據稱,苗族與猶太民族是世界上兩個最苦難的民族。至今,苗族把蚩尤信奉爲其始祖,代代相傳。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是苗族第五次大遷移的主要集散地,由10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有1200多戶,5600多人,白水河穿寨而過,苗族“原始生態”文化保存完整,是全國最大的苗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素有“千戶苗寨”之稱。

車下凱雷高速,停在景區西門。趁着購買門票間隙,就近閒逛。廣場上的苗族婦女尤其引人注目,身着華麗服飾,圍成一圈,載歌載舞,中間依次擺着11張桌子,兩個盛裝苗妹站立桌邊,桌上放着酒壺和碗,美酒飄香,供遊客體驗苗族迎賓最高禮儀12道攔門酒,客人每過一道門得喝上兩碗,不怕你喝多,就怕你不喝。一道恭喜酒、二道善良酒、三道勤勞酒、四道勇敢酒、五道聰明酒、六道美麗酒、七道明理酒、八道美麗酒、九道寬宏酒、十道長壽酒、十一道富裕酒、十二道美滿酒。攔門酒是苗家山寨的一種古老的習俗,至今仍然盛行,很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喝了兩小碗,感覺有點飄飄然。

進入景區乘車到達觀景臺,駐足遠觀近看苗寨真容。只見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滿滿的原生態風情,構成了美妙的風景。這些苗寨房屋以木質吊腳樓爲主,分平地和斜坡吊腳樓兩大類,一般爲三層,底層用於存放工具、關養禽畜、儲存肥料或作廁所;二層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外側建有獨特的“美人靠”,用於乘涼、刺繡和休息,是苗族建築的一大特色;三層用於存放穀物等物資。村寨附近建有風雨橋、遊方街,連接成片的吊腳樓與周圍青山綠水和田園風光融爲一體,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面對美景,誰都會心醉。這裏出租苗服生意很紅火,面對五顏六色的民族服飾,但凡路過的女遊客都會難免心動,花上十元錢,租一套穿在身上,以吊腳樓爲背景,擺出各種姿勢拍照留念。孩子也抵不了誘惑,穿了一套,儼然一位盛裝的苗族少女,在鏡頭中記下了此刻的美好。

遊客等候乘觀光車排起了長龍,自己索性徒步而行,遠離擁擠,慢下來欣賞周圍景色。於是,順着山坡公路走走停停,走進巷子裏,停在小樓下,坐在臺階上,感受一梁一木,一牆一瓦,古樸典雅,寂靜悠然。不到半小時,走過一號風雨橋,石頭鋪就的古街上,遊人明顯多了,絡繹不絕;四處商鋪林立,賣喫的,賣喝的,賣紀念品的,充斥着吆喝聲;飯莊客棧鱗次櫛比,招牌醒目地掛在門前,迎賓的苗家少男少女熱情地招呼着來來往往的遊客。

午餐長桌宴獨具特色,品的是當地酸湯魚,辣得瞪眼,酸得可口,這道流傳至今的美食有着令人敬佩的古老傳說。落坐後,苗家姑娘四人一組先自我介紹,接着邊唱歌邊敬酒,合着當地傳統和風俗,有幾分調皮,也有幾分可愛,她們配合默契,保證讓你乖乖喝下。因爲對當地敬酒風俗早有耳聞,手不觸碗,得迅速咬住送到嘴裏的佳餚,不然喝了這碗又得再罰一碗。儘管提前有些瞭解,也使出渾身解數,最終還是在規則面前喝了一碗,已經值得慶幸了。

飯後在街巷自由活動,沿遊方街信步而行,古城的吊腳樓、風雨橋,以及穿流而過的河,近距離體驗風土人情,完全忘卻了城市的喧囂,大有返璞歸真之感,無比輕鬆自在。遇見現場打餈粑的,苗家大哥甩起膀子,用大木槌敲砸蒸熟的糯米,直至變成麪糰一樣。喫的時候,揪下一團,放上芝麻的、紅豆粉的、花生等各種餡,熱騰騰,粘乎乎,放到嘴裏細膩柔軟,真是爽口極了。行至博物館,因沒帶身份證只能卻步,在門口雕塑拍照紀念,感謝素不相識的朋友舉手之勞。走進用於蘆笙舞表演的小廣場,腳下是大小相稱的鵝孵石鋪出一個又一個的鳳尾形狀,從一頭延伸到另一頭;廣場兩旁全是木樓,透着古樸之氣,不遠處是各種鋪子,裏面擺滿了鐲、環、簪銀飾、牛角梳子和各種圖案的苗族服飾。銀飾全爲手工製作,工藝水平極高,聞名海外;服飾華麗,極具民族特色,給人深刻印象。走走看看,停停坐坐,風雨橋頭,遊方街上,吊腳樓下,風情抹不掉,回憶在眼前,一切的美好象紮了根一樣駐留心間。

到了約定時間,在六號風雨橋集合,坐觀光車到景區北門,再換乘大巴。車子緩緩啓動,享有“苗族露天博物館”譽稱的原始民族建築吊腳樓羣淡出視線,車窗外,羣山疊嶂,鬱鬱蔥蔥。

“以美麗回答一切”,這應當是對西江千戶苗寨最好的詮釋。在一路上,心境愈發亮堂起來。

圖文來源網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