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報告顯示

當前地球臭氧洞正在癒合

這無疑是個好消息

《蒙特利爾協議》是一項30多年前的國際條約,旨在監督淘汰破壞臭氧層和使得地球遭受有害輻射的化學物質。

11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佈的2018年臭氧消耗評估報告顯示,1987年發佈的《蒙特利爾協議》對全球臭氧層治理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臭氧層正在繼續恢復。

近年來,南極洲上空出現“臭氧洞”,這是因爲該區域上空臭氧層非常稀薄。自21世紀初開始,臭氧洞持續縮小,預計本世紀60年代臭氧洞將癒合。2018年測量數據顯示,臭氧洞面積大約900萬平方英里,略小於整個北美大陸面積。

美國宇航局地球科學首席科學家保羅·紐曼(Paul Newman)說:“總體來講,這是一個好消息,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消耗臭氧的氣體持續減少,並持續下降,只要各國繼續遵守《蒙特利爾協議》,對保護地球臭氧層是非常有利的。”

臭氧佔據了大氣層的兩個區域,大氣層中10%臭氧存在於對流層。臭氧層是一個31英里厚的大氣緩衝區,在對流層之上,它可以保護地球免遭太陽紫外線B輻射的傷害。

臭氧層中存在一個週期性反應——太陽輻射將氧氣(O2)分裂成單個氧原子,它再與其它氧分子結合形成臭氧(O3),當它吸收輻射時就會轉化爲氧氣(O2)。

如果沒有這種週期性反應,陸地上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存在。有害輻射將到達地球,增加皮膚癌、白內障的患病幾率,並抑制人類免疫系統,損害植物和大多數水棲生命。

在上世紀70年代,科學家發現含有氯和溴原子的人造氣體,例如:冰箱、空調和氣溶膠罐釋放的化學物質,可以逃逸至大氣上層。這些人造氣體被紫外線輻射轉變成爲氯和溴自由基,能夠引發摧毀臭氧層的鏈式反應。

1985年,科學家發現南極洲上空出現一個臭氧洞,他們開始意識到氯氟烴可以破壞臭氧層,46個國家依據《蒙特利爾協議》採取行動管制消耗臭氧的人造氣體排放。現在《蒙特利爾協議》已被全球每個國家接受認可。

《蒙特利爾協議》管制的物質包括:氯氟烴、氫化氯氟烴、四氯化碳、三氯乙烷和含溴滷鹽和甲基溴。假設各國繼續遵守《蒙特利爾協議》,預計北半球臭氧將在本世紀30年代恢復至正常指數,南半球臭氧將在本世紀50年代恢復正常指數,臭氧損失最嚴重的極地區域,將在本世紀60年代恢復正常指數。

紐曼說:“這並不是說當前狀況十分樂觀,目前含氯氟烴(CFC-11)等某些臭氧消耗物質在大氣中減少的數量遠低於預期。

研究表明,自2012年以來,亞洲地區臭氧消耗物質排放有所上升。含氯氟烴等物質是在《蒙特利爾協議》中禁止的,但它們卻在大氣層中存在了幾十年,如果繼續排放這些物質,將對人類後代造成傷害。”

這就是全球各國遵守《蒙特利爾協議》和2016年增加《基加利修正案》的重要性,紐曼稱,這兩個條約將對有害物質減排帶來積極影響。《基加利修正案》將於2019年1月生效。

氟烷(HFCs)已被用作許多臭氧消耗物質的替代品,它通常用於汽車空調,其使用壽命不及氟利昂,但是它不會破壞臭氧。

由於全球氣溫在20世紀已升高1攝氏度,本世紀末還可能再升高1攝氏度或者更高,消除臭氧消耗物質將爲人類帶來更大的福祉。

(科普中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