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大臣酒后失态,胡言乱语,把对皇帝的不满全说了出来,这种人自然该罚的罚,该贬的贬。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崇尚真君子,大丈夫,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崇尚真君子,大丈夫,愿意和这样的人交朋友。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真君子大丈夫呢?老祖宗告诉我们一条原则——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三国时期,吴国第二代国君孙浩,由于是孙权的庶子登基,根基不稳,很担心朝中大臣对他不忠,就想出一条奇葩的计策。都说酒后吐真言,他便召集大臣来喝酒,想办法把大臣们灌醉。

有些大臣酒后失态,胡言乱语,把对皇帝的不满全说了出来,这种人自然该罚的罚,该贬的贬。也有大臣即使喝醉也秉承君臣之道,对皇帝没有不敬之言。皇帝本人见了,也感叹其真君子也,事后自然得到重用。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酒后喜欢找人说话不算什么,有的人就是能在这样的场合里三分醉意七分清醒,把想说的话都说了,还能获得好人缘,这种人叫会说话。

俗话说,酒品就是人品,有的人喝多了酒话也不多,更不会胡言乱语,这不是人家酒量好,而是其修养好,定力足。酒精不会影响他的判断和原则,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脑袋里始终绷着一根道德之弦,这样的人值得托付秘密,是可以深交的真君子。

最怕的就是那种平时看着正经,喝多了酒就开始胡言乱语耍酒疯的人,肆意妄为,丑态毕露,连必要的分寸都把握不住。可以想象,这样的人连酒精的诱惑都抵挡不住,想让他当泰山崩于前而不惊,面对金钱美色不受诱惑的真君子,不是痴人说梦吗?

财上分明大丈夫,说的其实是别人借的钱一定记得还,别人给的好处一定要记得回报,这样做才是大丈夫的表现。战国时有个叫聂政的侠客,为人很有侠名,韩国大夫严仲子献百金请聂政帮自己报仇,但当时的聂政以赡养老母为名拒绝了。不过严仲子依然尽了宾主的礼仪才离开。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聂政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为了回报他,独自一人仗剑闯入韩国都城,杀死了严仲子的仇人。事后,为了不连累严仲子,聂政持剑割去自己的脸皮,又刺瞎自己的双眼,最后切腹自尽。死时根本没有人能认出来他到底是谁。

其实那个时候严仲子本人都不一定记得这件事了,但聂政受了他的恩惠,就一定要找机会为他完成心愿,回报回来。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有些人看着大方,一遇到金钱问题就纠缠不清,别人许他好处容易,让他回报可谓难上加难。真正的大丈夫是不害怕明算账的,因为他知道自己绝不会是那个背弃承诺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