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橋廣場路口沒有過街天橋入口,不少行人橫穿馬路。(傅鍾中 攝)

過街天橋能實現人車分離,保證交通通暢和行人安全。可是,位於海曙區日新街、藥行街交叉口的過街天橋卻遭到了行人的冷落,沒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近日,“註冊怕麻煩”等多位網友發帖反映了這一現象。網友們說,此處過街天橋是個擺設,多數行人還是選擇在車流中危險穿行,從橋上通過的行人並不多。

橫穿馬路固然是一種不文明行爲,也是一種交通違法行爲,但網友們反映,過街天橋在設置的合理性和便利性方面或許存在欠缺。

被“冷落”的過街天橋

2017年春節前,日新街人行天橋投入試運行。這座過街天橋呈“L”形,分跨日新街和藥行街,在銀億環球、天一廣場停車場、藥行街南側設置了3個出入口,3個出入口皆設置了樓梯、自動扶梯和無障礙電梯。可是,這座嶄新的過街天橋從一開始就遭到了行人的冷落。

2017年3月1日,網友“彼岸花開之秋”曾在寧波民生e點通問政平臺上發帖反映:“日新街與藥行街交叉口有很多行人依舊選擇繞過圍欄,橫穿馬路,這說明天橋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出現這一現象後,交警部門抹去了原來路口的人行橫道、在人行道上安裝了護欄封閉路口,並加強交通組織管理,希望能以此引導行人走過街天橋。但是,大部分的行人並不買賬,這一路口橫穿馬路的問題依舊嚴重,並且一直持續到了今天。

近日,記者來到日新街、藥行街交叉口。當時正值中午時分,過街的行人不算很多。記者掐表觀察,以南北方向過街的行人來計算,5分鐘內,從地面橫穿的行人有百餘人,遠遠多於橋上行人。而且,橋下不少人根本不理會紅綠燈,在車流中危險地穿行。

“實在繞,不方便!”

放着過街天橋不走,選擇在危險的車流中穿行,這是爲何?

一位從靈橋廣場出來、準備到對面坐公交車的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我去對面坐公交車,過個馬路要繞一大圈,實在不方便,過街天橋這樣設置有些不合理。”

記者發現,過街天橋共設置了3個出入口,但是人流量很大的靈橋廣場出口處卻沒有設置出入口。也就是說,從靈橋廣場出來去對面公交車站,需要多走不少路。而這裏也正是行人橫穿馬路最嚴重的地方。

記者通過百度地圖測距,按照原來的地面道路通行,從路口走到對面公交車站大約有50米的路程。如果走過街天橋,需要先去石板巷西面的出入口上天橋,然後通過天橋到對面銀億環球出入口,再走到公交車站,行走距離估計超過150米。

還有行人向記者反映,天一廣場停車場出入口的設計也有些不合理。該出入口前有一條被鐵欄杆分隔出的長長通道,沿着日新街西側由北往南的行人若想進入這個入口,需要往西多走二三十米路,才能“繞”進去。

網友訴求誰來“接招”

如何完善日新街天橋,使其充分發揮作用?不少網友表達了期盼並提出建議。有人提出,能否在靈橋廣場增設出入口?也有人提出,東南角人行道不夠寬敞,無法設置自動扶梯,但能否造個垂直升降電梯?

網友的吐槽與建議該提交哪個部門呢?

兜兜轉轉近1個月,中國寧波網民生e點通平臺的值守員鬱悶了。

智慧城管:天橋位於海曙區,建議詢問屬地海曙區相關部門。

海曙區:這不是日新街的問題,網友建議的天橋增加電梯,應歸屬市政管理。

市政管理處:這是天橋設計建設方面的問題,建議諮詢建設單位住建部門。而且,過去網友曾提出這一問題時,也是由住建部門受理的。

市住建委:天橋現在已移交,產權已不在我們這裏,建議還是諮詢市政管理處。

市政管理處:我們是針對現有設施進行養護管理,對於新建設施還是建議諮詢住建部門。我市曾出過文件,其中明確強調,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聯動機制,按照“建設部門負責基礎設施的新建、改建和更新大修,城管部門負責基礎設施的養護管理”的職責分工。城市管理部門對已建成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根據使用年限和管理需要,適時提出更新改造計劃,而更新改造由建設部門負責。所以,關於新設電梯事項還是建議諮詢住建部門。

市住建委:如果要更新改造,也要請市政管理部門先提出來,然後由建設部門來負責。

市政管理處:之前設計建設單位肯定有過調查和可行性探討。相關設計資料和可行性報告,我們這裏並沒有。所以,還是建議諮詢住建部門比較合適和權威。

……

行人不願走過街天橋,可以說明這一過街設施在便利性方面也許有欠缺。天橋在天一廣場的出入口距路口三十來米,繞行麻煩。靈橋廣場路口更是沒有出入口,行人要過個街,需要先過條小馬路,再走一百多米的天橋。這一繞一上一下,費時費力,自然少有人願意走。同時,靈橋廣場敞開式的路口,也給行人橫穿馬路提供了方便。

垂直電梯裝不裝?天橋入口增不增?網友的這些建議有待商榷,並需要各方專家實地調研、充分論證,抑或除了增建、改建之外,日新街天橋可能還會有更好的改進方法。但現在的問題是:到底該由誰來受理這一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網友的建議,擔責並牽頭相關工作呢?

還有,加強這一路口交通秩序的管理,在路口引導行人走過街天橋,對橫穿馬路的行人進行嚴格的處罰,是不是可以在硬件完善前做得更好呢?

造一條過街天橋不容易,既然造好了,那就要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成了擺設,原本最好的風景也會變得“煞風景”了。

來源:東方熱線、民生e點通 傅鍾中 海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