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190年),關東諸州郡不滿董卓私自廢立皇帝,紛紛起兵討伐他的大逆之舉。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也對此事費了不少筆墨,甚至爲突顯義軍聲勢浩大,他還編排出十八鎮諸侯參與的故事。實際上當時起兵諸侯並沒有小說中講的那樣的,但數量並不少,而董卓爲避關東聯軍鋒芒,西遷關中。然而董卓的覆滅跟關東聯軍關係並不大,這羣聯軍也在董卓西遷後不歡而散,這是爲何?


影視中十八鎮諸侯會盟

一、聯軍力量分散,勢力弱

關東聯軍確實是以袁紹爲盟主,但他們的力量大致分散在四個地方:

1)渤海太守袁紹和河內太守王匡駐軍河內,冀州牧韓馥留守鄴城,負責供應糧草:

2)豫州刺史孔伷單獨率軍駐紮在潁川;

3)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及弟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想鮑信和曹操聯合起來,駐紮在酸棗;

4)後將軍袁術駐紮在魯陽,而孫堅後續帶兵加入袁術。


關東諸侯對陣董卓

參與討伐董卓的聯軍總數也十分可觀,史書載各諸侯帶兵有數萬之衆。而諸侯聯軍分佈在四個地方,看似董卓被包圍阻隔在洛陽。爲何說聯軍勢力弱呢?

董卓受封丞相後,積極拉攏士人,韓馥、劉岱、孔伷和張邈等人也就是此時被任命爲地方州郡長官的。董卓考慮到袁紹家族的社會影響力,只好將反對自己廢立皇帝的袁紹封到渤海。而袁術和曹操不和董卓合作,才逃至關東的,小說還編了一段曹操刺董的故事。換句話說,關東聯軍大部分聯軍主帥在州郡根基不穩。

再者衆將領大部分無實戰經驗,甚至發生青州刺史焦和準備驅兵討伐董卓,結果黃巾軍入境,焦和望風而逃,鬱鬱而終。此外衆諸侯實際是宣佈起兵後,一直屯兵各自地盤之內,並沒有會盟合兵。因此也可以這樣說,關東聯軍名曰聯軍,實則據地自保。

二、諸侯內部矛盾重重

衆所周知袁紹家族是四世三公,名滿天下。袁紹出任渤海太守後,天下豪傑紛紛投奔他。可是他的上司冀州牧韓馥十分擔心,數次派遣從事監視阻擾。後來橋瑁詐書討伐董卓,韓馥就表示是幫助袁紹,還是董卓,結果被治中從事劉子惠訓斥之後,才加入討董隊伍裏來。

後來袁紹被尊爲盟主,天下豪傑又紛紛帶兵投往駐紮河內的袁紹。韓馥看到日益強大的袁紹,忌憚他吞併自己。於是他暗地縮減河內大軍糧草供應,想讓袁紹大軍因缺糧而一鬨而散。碰巧大將麴義反叛,韓馥又平叛失敗,而袁紹不失時機地與麴義結盟。最後經袁紹門客一番活動後,韓馥被迫讓出冀州。


影視中袁紹形象

再者是駐紮在魯陽的袁術。孫堅投奔他後,先是擊敗董卓大軍的進攻,接着又大破胡軫和呂布聯軍,順勢斬殺了華雄。此時有人進言袁術,用孫堅斬殺董卓,無疑是除狼得虎。於是在前線苦苦作戰的孫堅被斷了糧草,他無奈星夜兼程拜見袁術,說他如此奮戰是上報國恩,下報袁氏家仇。道義雙失的袁術啞口無言,才立即調撥軍糧。

至於駐紮在酸棗的諸侯也在糧草食盡後散去,儘管史書沒有給出原因,但還是發生了劉岱火併橋瑁的事件。總之,衆諸侯各懷鬼胎,這也削弱了聯軍的力量。

三、畏懼董卓

董卓是出身西北的軍閥。史書上記載董卓有勇力和纔敢,四肢強健有力少有人比得上,身上兩邊帶着箭袋,能騎馬飛奔時左右射箭,也就說董卓個人武力值非常高的。後來他跟隨中郎將張奐討伐幷州,因作戰有功,升官賜絹,而董卓轉手將絹分給部將。韓遂叛亂時,朝廷派出六支軍隊平叛,結果只有董卓這一路人馬平安無事,全身而退。


影視中董卓形象

也就是說無論是個人武力值,還是帶兵打仗,董卓都是有非常大的優勢的。關東起兵後,尚書鄭泰曾說,山東諸州承平日久,民不習戰,而董卓的軍隊長期與外敵作戰,以西涼兵攻關東聯軍,無疑是驅虎入羊羣。雖說鄭泰有遲滯董卓發兵的味道,但他說的是事實。

董卓駐紮洛陽期間,史書記載袁紹等諸軍害怕董卓的強大,沒有人敢率先攻擊。儘管曹操慷慨激辭一番,最後只有張邈派出少量部隊跟隨他進攻成皋。當曹操失敗歸來後,看到的是聯軍置酒高會,雖然他又慷慨激辭一番,但無人響應他的號召,只能失望地到揚州募兵去了。

(本文參閱資料《資治通鑑》、《三國志》、《後漢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