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3 年以來區塊鏈行業已經發生了 350 宗併購,累計交易金額達到 40 億美元,不過相比加密貨幣網絡的價值,或與其它領域的併購來對照,其數量和金額仍然很小。加密貨幣領域依然是相對稚嫩的行業,併購是加密企業升級迭代的象徵和一種戰略工具。

來源:鏈聞

撰文:Ricky Tan,區塊鏈數據及諮詢公司 TokenData 創始人

編譯:Perry

儘管加密貨幣行業仍處於發展的萌芽期,但涉及加密企業的併購行爲卻在不斷增多。不過,除了傳聞、媒體消息和高層級總結,一直沒有相關的透徹分析和前瞻預測。本文希望改變這種情況,提供一種可以參考的分析和總結。

交易行爲

自 2013 年以來,已有 350 宗涉及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企業的併購。2018 年是併購活動最活躍的年份,有 160 多個併購交易,我們估計 2019 年全年的交易約爲 90-100 宗。

併購活動起伏很大,它似乎與加密貨幣的價格和行業情緒呈正相關。按月計算的併購活動在 2018 年初達到峯值,當時也是加密貨幣價格和關注度的巔峯。

交易金額

我們估計,自 2013 年至今,相關併購交易金額共計約 40 億美元,其中 2018 年約爲 28 億美元,2019 年爲 7 億美元。

這些數字聽上去不錯,但相比各加密貨幣網絡的整體網絡價值 (超過 2,000 億美元) 仍然很小。不過,若考慮整個行業所處的初期階段,這種情況是合理的:多數企業成立還不足 5 年,整個行業要出現一宗引人矚目的 IPO 似乎也是數年之後的事了。

如果仔細觀察一下那些值得關注且有意思的交易,你會發現,2019 年僅有一宗交易的金額超過 1 億美元,而 2018 年有 5 宗。不過,2019 年值得關注的交易有:Facebook 爲其 Libra 項目進行的收購、加密資產託管行業的整合 (Coinbase-Xapo 託管) 以及第一宗代幣合併。

財務性併購 Vs 戰略性併購: 並非所有併購都有相同價值

我們可以把這些併購交易分成兩類:財務性併購和戰略性併購,描述如下:

2018 年:財務性併購動機不夠明確。下圖可見,2017 年的財務性併購多過戰略性併購,2018 年兩者數量基本相當。仔細觀察財務性併購活動會發現,很多收購可分爲兩類:

  • a)功能失靈的非加密企業通過收購小型加密貨幣初創企業變身爲加密投資企業 (例如 Long Island Blockchain)
  • b) 反向合併,這種情況是私有的加密企業收購上市的殼公司。

2019 年:戰略性併購繼續強勢。2018 年加密貨幣市場遭遇修正時,機會主義的、目的不明確的財務性併購消失了,到 2019 年更是徹底缺席。而戰略性併購則保持良好勢頭,2019 年預計交易約爲 70 宗。

板塊:基金和交易所居於收購案前列

超過 50% 的併購交易是由投資基金和交易所完成的:投資基金和加密貨幣交易所是最活躍的收購者。二者相加,在所有交易的數量和金額上,佔比都超過一半。

交易所是頻頻衝擊的戰略收購方:交易和投機是加密業的第一個殺手級應用,這使得交易所有充足的現金儲備和網絡資源來進行收購。

「付費進場」:非加密企業一直在通過收購加密貨幣初創企業來擴大他們在該行業的存在感。這類交易大多數旨在將初創企業的人才納入麾下。例如 Facebook 就收購了兩家初創企業 (Chainspace 和 Servicefriend) ,爲其 Libra 和 Calibra 項目補充開發能力。

加密基礎設施和挖礦:涉及加密基礎設施企業、協議和去中心化應用 (DApp) 的開發團隊的相關收購也很活躍,有 40 宗交易。在 2018 年加密貨幣市場價格修正之前,挖礦企業非常活躍,但 2019 年基本不見蹤影了。

交易所:Coinbase 是併購大戶

交易所和交易相關的企業是最活躍的戰略性買家。在這一領域中,哪些企業是最活躍的呢?

Coinbase是戰略性併購的第一大豪門,共進行了 16 宗收購。該公司的併購戰略主要圍繞人才和技術的 tuck-in  (注: tuck-in 併購,一般指將收購目標納入收購方,直接成爲一個部門,這樣容易獲取相關技術和優勢,比自己組建開發的成本更低。 Coinbase 也進行了兩筆重量級收購:1 億美元收購  Earn ,5,500 萬美元收購  Xapo  的託管業務。

Kraken 和  Coinsquare  緊隨 Coinbase 之後。Kraken 進行了 7 宗交易, Coinsquare 有 5 宗交易。其中重量級的一筆交易是 Kraken 以 1 億美元收購  Cryptofacilities ,一家位於英國的合規的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所。

那麼,幣安怎麼樣呢?儘管其規模、速度和產品豐富度都較高,但迄今幣安「僅僅」進行了 3 筆公開收購 (Trustwallet、JEX 和 Wazirx ) 。不過幣安對其它加密貨幣企業和夥伴進行了大手筆的投資,這其實與併購有類似的戰略效果。

併購也被用作規避監管障礙的一種手段:加密貨幣交易所會把併購作爲一種戰略工具,以方便在某轄區或某些產品上獲得監管部門的批准。他們通過收購已擁有相關監管牌照的公司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發現,自 2018 年以來有 15 筆交易 (以下爲示例) 在公告中明確提及,監管問題是其收購的重要考慮。

人才和技術的 tuck-in 是戰略性併購的重要動力

爲理解每筆併購的動機,我們首先把所有併購分成三類:tuck-in、橫向收購和多元化。

延攬人才和技術的 tuck-in* 當前是加密貨幣領域戰略性併購的最常見動機,2018 年至 2019 年,此類併購一直保持穩定勢頭。聚焦於延攬人才以及早期技術的收購,符合這個行業的萌芽期特點。

* Tuck-in 這個詞我們引自 Coinbase 首席運營官 Emilie Choi ,他在各種涉及加密貨幣領域併購的訪談時都用了這個說法:

  • https://www.theblockcrypto.com/post/25055/emilie-choi-coinbase
  •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coinbase-crypto-bitcoin-acquisition-strategy-emilie-choi-2018-4?international=true&r=US&IR=T

橫向合併:它只佔到所有戰略性併購交易數的約四分之一。不過在交易金額上,它的佔比超過一半,這是因爲它代表着規模更大、更成熟的企業的整合。

多元化交易:這是一個混合了多種情況的大類。它既包括加密企業收購傳統金融機構,以獲取其合規牌照 (例如 Coinbase、Bakkt 和 Kraken) ,也包括加密貨幣協議收購非加密企業,以獲取其現有用戶基礎 (例如波場收購 Bittorrent)

去中心化併購

到目前爲止,我們只聚焦於「傳統」財務和中心化公司的合併等常規概念,下面我們將討論加密貨幣網絡如何合併。

已經有不少思維碎片試圖構建理論,以預測去中心化的加密貨幣網絡的併購會呈現什麼樣子,以及會產生哪些問題。比如:如果兩種競爭性的隱私幣合併,或者一家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對某個競爭對手發起惡意收購,這些情況下會發生什麼?當然,這種純「去中心化併購」迄今爲止尚未出現,畢竟,很多加密貨幣網絡依然處於發展的萌芽期,多半是由中心化的企業和基金會在運營。

去中心化併購的一些思維碎片:

「Protocol M&A」by Ryan Selkis

https://medium.com/@twobitidiot/protocol-m-a-91a129db1fe4

「What the First Token Hostile Takeover Could Look Like」by Andy Bromberg

https://medium.com/@andy_bromberg/what-the-first-token-hostile-takeover-could-look-like-c40be3ccb6b5

加密原生併購概念:隨着現有的加密貨幣網絡和區塊鏈項目趨於成熟,以及去中心化程度的提高,新的 stakeholder、概念和機制,會在併購流程中出現。我們總結了「傳統併購」的幾個概念和機制 ,同時構想了加密原生和「去中心化併購」的對應概念和機制。

實時實驗:其實,我們還看到了一些試圖將理論變爲實踐的實驗,例如開發團隊的併購行爲,以及用代幣而非資本和 / 或現金的交易。我們會在接下來章節中談論這些例子。

協議和 DApp 項目發起的併購

儘管真正的「去中心化併購」尚未出現,但出現了不少加密貨幣開發團隊的併購。很多開發團隊希望創造一種去中心化協議或應用,而併購能成爲其尋求轉型的一項有用的戰略性工具。我們發現,這些團隊採用的交易可分爲以下三類:

  1. 加速開發進度:去中心化協議的開發團隊發起的收購。與 tuck-in 收購非常類似,這些交易主要關注獲取人才和技術。我們看到,有幾個通過 ICO 募資的團隊進行了此類交易。
  2. 擴大消費羣體:收購已經擁有不小用戶羣的非加密企業 / 網絡。無需有機增長用戶,這類交易可以幫助收購方獲取一大批新用戶,並開始使用其加密貨幣網絡和 / 或代幣。
  3. 協議的商業化:開發團隊發起這類收購的終級目標,是將其開源加密貨幣協議進行商業化。例如 Stellar 開發團隊組成的實體 Lightyear,與一家企業區塊鏈公司 Chain 合併。合併後公司重新以 Interstellar 爲品牌,並將 Chain 的客戶帶入 Stellar 區塊鏈。

最早一批加密貨幣併購

2019 年見證了第一波加密貨幣合併。在 2017 年 ICO 和代幣銷售狂潮後,融資過剩的加密項目陷入動力不足的情況,各自相互合併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們找到了兩個案例:

  1. TR ONAce & TRONDice :2019 年 4 月,波場區塊鏈上運行的、各自擁有自己代幣的兩個博彩應用宣佈, TRONAce 收購 TRONDice , TRONDice 代幣將被合併 / 兌換爲 TRONAce 代幣。
  2. COSS & ARAX (a.k.a LALA) :2019 年 4 月,新加坡加密貨幣交易所 COSS 和加密貨幣錢包 ARAX 宣佈兩家公司合併。兩家公司都在 2017 年通過 ICO 發行了各自的功能性代幣而籌集到資金。在合併之後,兩個項目的持幣者將把原代幣兌換成一種代表合併後實體的新代幣。

儘管這兩宗交易嚴格來講都不屬於「去中心化」,因爲項目涉及的都是傳統企業,但從代幣角度觀察,它們都有各自的意義和價值。

用中心化 / 去中心化矩陣來描繪相關交易全貌

各類涉及協議和 DApp 開發團隊的併購活動,在中心化 / 去中心化矩陣中處於哪個位置 (收購方和目標方分別是橫軸和縱軸) ,下圖可見結果。由於沒有客觀的衡量標準,因此位置只是相對的,例如我們將 TRONAce–TRONDice 合併放置在右上象限中,因爲它涉及兩個 DApp,並且使用的併購機制是代幣合併。相比之下,雖然 COSS-ARAX  (LALA) 也使用代幣合併,但兩家主體是高度中心化的。右上象限是假想的去中心化併購案例,它們的實體和機制都屬於去中心化陣營。

精華摘要

總結一下,我們分析了 2013-2019 年間 350 宗交易案例,來了解併購在加密產業中扮演的角色。展望未來,我們考慮了「去中心化併購」會呈現什麼形態,並評估了可提供線索的一些交易。

  • 行業成熟度  加密貨幣行業一直不吝於併購活動。自 2013 年以來已經發生了 350 宗併購,涉及的交易金額達到 40 億美元。儘管在加密行業這有着不俗的意義,不過相比加密貨幣網絡的公共價值,或與其它領域的併購來對照,其數量和金額仍然很小。加密貨幣領域依然是相對稚嫩的行業,併購是加密企業升級迭代的象徵和一種戰略工具。
  • 波動性  併購活動的波動性很大,顯示出與加密貨幣價格正相關的跡象。2017 年下半年的瘋狂漲勢推動了投機性的財務型併購的飆升。隨後的價格崩盤和復甦,也爲戰略性併購創造了更好的大環境。
  • 資金  大多數加密貨幣企業都得到風險投資的支持。不過,在可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出現某個大型的加密企業 IPO,加上多數加密風投的年限尚短,所以,併購還不是什麼好的資金退出策略。
  • 企業和戰略  加密貨幣交易所如 Coinbase 和 Kraken ,已成爲加密行業併購的領頭羊。獲取 (人才) 和技術的併購是這個行業內最常見的併購類型,我們預期在可預見的未來依然會延續這種勢頭。
  • 監管  有清晰跡象表明,加密貨幣交易所在利用併購來滿足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監管要求。隨着各國監管政策的高速變化,併購作爲加密企業全球合規的一種戰略,將變得更具吸引力。
  • 去中心化  真正的 「去中心化」併購目前尚未出現。不過,許多開發團隊已經在積極收購公司,來幫助自身從中心化的創業階段轉向更加去中心化的終極狀態。另外,2019 年還見證了代幣合併案例的出現,未來,這將是去中心化併購的一種重要機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