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健:從測量工到大學教授

朱小健

朱小健教授,一位來自安徽的工人,在恢復高考那年,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由此改變了他的命運,從測量工變爲大學教授。

   金秋,北京師範大學舉行1977、1978級校友入學40週年紀念大會等活動,來自海內外的近400名1977、1978級校友重聚母校。他們四十年後再相會,光陰見證,歲月體驗,挺胸膛,笑揚眉,再話當年事。本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訓詁學研究會會長、教授朱小健。他暢談40年前恢復高考對他、他的人生以及國家的影響。

1

參加兩次高考終圓大學夢

    1977年恢復高考,實際上是40年來錄取率最低的一次高考。據統計,當年參加高考人數570萬,而實際錄取人數只有27萬,錄取率約5%。您是那年就參加高考的嗎?

朱小健

      是的,恢復高考那年,我就參加了高考。我1968年10月下鄉插隊,那年才15歲,18歲時當了一名鋼筋工,20歲起到安徽省安慶水電勘測隊當了6年測量工,期間參與測量水庫、水渠、防汛、抗洪、水文工程、地形地貌不計其數。那年高考,因爲要與測量工作性質關聯,我考的是理科,報的志願是武漢測繪學院。但我只念過一年初中,文化基礎不行,首批錄取沒能上線。後來擴招,我被補錄爲安徽師範大學安慶教學點數學系走讀生。錄取通知寄來,我正在太湖縣大山裏測量一個工程,輾轉接到消息,已經無法按時報到。

  通過那次高考,我明白了自己雖然每天都在用sin、cos計算高程和座標,實際上完全不具備基本的數學知識,更別說物理化學了。對1977年的高考,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政治試卷有一道題是默寫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那是當時人人會唱的歌曲,大家都是默唱着答的題。

1978年,我再次參加高考,這回報了文科。意外的是地理試卷有道題是解釋什麼是“等高線”,這可是我天天在做的事,覺得完全是送分給我,心情大好。語文試卷的作文題居然是將一篇長文縮寫成500字到600字,而我最怕寫作文,縮寫給了我最好的機會。當年,我25歲了,高考填報志願最心儀的是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新聞專業,但身邊的人勸我要考慮年齡因素,以及個人的學習基礎等情況,還是報考師範類專業保險。這樣我就報了北京師範大學,被中文系錄取。

2

帶着工資上大學

您還記得考上大學後第一次去報到是什麼情形嗎?

朱小健

      當然記得,1978年10月3日,我一早從安慶出發,坐了五六個小時的汽車到合肥,轉乘當晚128次直快列車來的北京。

那是我第一次進京,也是我平生頭一遭出遠門。錄取通知書讓10月6日報到。我提前來,是因爲姨媽一家從牡丹江轉業回安徽路過北京,約好了一起在京小聚。但我4日下午按電報找到朝陽門內大街姨父戰友家地址時,發現那兒根本沒這個人,因爲電報發錯了門牌號。我只好回到北京站,在旅客接待站遞上錄取通知書,被分配到前門鮮魚口浴池住宿。住浴池,要晚上打烊了才能進去,但也有好處,可以免費洗澡。我轉了轉天安門廣場,8點半按時辦了住宿手續入住。那晚澡堂裏住宿的人不多,空氣中瀰漫着一股香皂水味。我在睡凳上輾轉反側,心中默唸:這不是夢,高考讓我來了北京。

   您是一名帶着工資上學的大學生,畢業後沒回原單位工作?

朱小健

是的,我上大學是帶着工資的,每個月工資38.60元,由原工作單位發放。本科4年畢業後,我考上了研究生繼續在本校讀書。那年我的一位同鄉校友本科畢業後回家鄉,去了我原先的單位。我研究生畢業後,就留在北師大工作了。

3

恢復高考恢復了公平

  聽說您還曾經當過高考命題教師?

朱小健

      是的,那是10多年前的事了,我參加的是全國卷語文題的命題工作,大約有三四年的時間。給我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趕上中國舉辦奧運會,是高考命題入闈管理格外嚴格的一年。那年,還發生了汶川大地震。我們命題組除了給全國卷命題外,還臨時加班加點爲受災的四川省單獨命題。雖然時間緊,任務重,但命題老師都把這看成是爲災區作貢獻,毫無怨言,克服各種困難,保質保量完成了工作。

    在北師大從教的幾十年,您取得不少成就,也主編了不少書?

朱小健

     作爲大學教授,都會主持或參加一些科研課題,寫作發表一些論文著作,我當然也不例外。相比這些成果,我更多的精力是在教學上。我在北師大以及全國各地講過古代漢語、訓詁學、音韻學、訓詁學史、自然語言處理專題、漢語國際推廣研究專題、古注選讀等課程。其實大學的授課離不開科研,很多講授的內容就是研究的成果。

        恢復高考,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朱小健

改革開放,恢復高考,確實改變了很多人特別是考上大學的人的命運,對國家的發展來說,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是,高考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並不是始於1977年,也不會在今天結束。中國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後經歷過幾次變化。1952年—1965年實行的是全國統一招生考試製度;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北大、清華等學校進行“推薦制”試點;1972年,高校全面恢復招生,實行“自願報名、羣衆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的招生原則,給予“具有兩年以上實踐經驗的優秀工農兵”推薦資格,至於應屆高中生,或者進廠務工,或者下鄉勞動,絕大多數失去直接升學的機會。直至1977年恢復高考,積壓11年的歷屆中學生,一起走進考場。當年我們班的同學入學時最大的32歲,最小的才16歲。有的地方還出現師生、父子、叔侄、兄弟同考、一起上大學的現象。

恢復高考,最大的意義在於恢復了公平,改變了當時不正常的教育秩序,是國家逐步走向正軌的一個轉折點。改革開放40年來,高考作爲國家選拔培養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隨着社會發展,也在不斷完善。就我個人際遇來說,高考讓我從測量地形的工人變成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後我參加過高考閱卷和命題工作,又成了評價測量遴選高考學生的教師。這些也算是與高考特殊的緣分了。

本文首發於北京考試報

編輯 | 陳敬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