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熟悉春秋时代或者更之前的历史,会很容易发现一个跟后世截然不同的现象:那些时代的人物,似乎个个都是文武全才。
齐桓晋文这类顶级人物就不说了。像管仲、赵盾这类公卿大夫,文能治国,武能带军,平时当相当卿,战时当“元帅”,甚至于连各种外交场合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若是按照咱们这个时代的惯例,他们逝世的时候,那悼词肯定相当壮观:“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外交家、社会活动家、发明家……”所有能想到的“家”,都能按到他们的头上。
换言之,就没有他们不能干或者干不了的事。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变革时代
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并不是全能神,只是那时候还没有“分职”的概念罢了,更不要说“文武”、“将相”之类的具体分职。
“文武分职”虽然早有苗头,但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战国初期,内中的驱动力正是“分权”,不再让权力集中在一个大臣手里。
从诸侯手上抢过权力的公卿大夫们,当然不会重蹈覆辙,再分封出一批可能取代自己的卿大夫阶层,这不是给自己挖坑么?于是他们普遍以官僚制来取代传统的分封制,这便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一个基础内容。
正是从此,“文武分职”流行了起来,所以才出现了文官武官,名将名相,乃至“出将入相”等概念。
※古人的最高追求
而随着职务乃至职业的划分,不同职务的任务、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开始了职业化、专业化乃至各种细分领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政治和军事的分离。政治家们除了保留军事领域的战略研判职责,对具体的战役战术就不那么上心了;而军事家们在政治、经济、外交尤其是权力斗争等领域的能力也开始相形见绌起来。
正是在这样的趋势下,军事家们“不懂政治”开始成为一种普遍认知现象。
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懂政治”的军事家,应该是战国初期的魏国名将——乐羊。他身上就有几个典型的“不懂政治”的特征。
一个就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内部同僚关系。当时魏国准备攻打中山国,魏相翟璜打算推荐乐羊担任军队统帅。
然而事情还没拍板,就遭到一片反对声,因为乐羊的儿子人在中山国,估计还有官职在身,所以大家纷纷反对,甚至还有人说乐羊肯定会投降,让他率军前去,不是“羊肉包子打狗”么?
这里面固然有客观原因,然而乐羊的人际关系出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讲,如果他人际关系不差,同僚们好意思公开反对他么?有亲人在敌国这种事,在当时可不是什么稀奇现象。
尤其是当攻打中山国进展不顺的时候(这场仗前后总共打了三年,前408-前406年),各种“弹劾”、打小报告的信件如雪花一般飞向魏文侯,是不是乐羊手下留情了啊?他该不会私通敌国了吧?
※魏灭中山战争示意图
后来光魏文侯展示给乐羊的相关信件就有一“箧”(qie)——也就是一箱子的意思。
对此,乐羊不可能不心知肚明,为了表明心迹或者说划清界限吧,乐羊竟然干了一件足以让他“遗臭万年”的事。
他儿子不是在中山国么?战争发起后,中山国当然要扣住他儿子当人质,用来要挟他。然而乐羊始终不为所动,有战机就攻打,没战机就长期围困。
这下他儿子就没有存在价值了。为了泄愤,中山国“烹其子而遗之羹”,不仅将他儿子煲汤了,还分给他一小锅,估计是想气死乐羊。
“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盃。”(《战国策》、《韩非子》)
“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淮南子》)
设身处地想想,乐羊当时应该主要是痛苦、悲愤,他吃儿子的肉也更多是在表达一定要攻灭中山国的报仇决心。
※乐羊总归是出于公心
然而这一惊世骇俗的残忍之举,在世人眼中可就难说了,比如后人就普遍认为他是借此“自明”心迹。当时的魏文侯听说后,也说:“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
——“哎呀,乐羊因为担心我不信任他,连他自己儿子的肉都不得不吃下了,我对不起他啊。”
表面上看是魏文侯收到了乐羊“自明”即表达忠诚的信息,然而实际上他到底怎么想,天知道。
有个大臣肯定和乐羊不对付,估计两人之间私怨颇深,不然他不会立马接过魏文侯的话头:“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据说还举了易牙的例子。
易牙是齐桓公的厨师,就因为齐桓公有一次心血来潮,和他说我从没吃过人肉,不知道人肉味道怎么样啊。易牙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以独创的调和烹饪之法料理后呈送给了齐桓公,从而获得了信任。(易牙是厨师界的祖师爷。)
管仲听说后说了句很有名的话:“夫人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惜,真的会爱护国君么?
魏文侯肯定熟知这段典故,他后续会怎么对待乐羊也就不难想象,史书上说:“赏其功而疑其心”,乐羊已经上了黑名单。
这个事情,不惟体现出乐羊人缘差劲,更体现出他对世道人心的不懂,这也算是一种“不懂政治”吧?当然,就事论事,这个事情上乐羊应该是被同情的,只是他的反应太过决绝了。
更典型的“不懂政治”是在攻灭中山国后。
大概是觉得自己终于建立大功、又付出了一个儿子的惨痛代价,所以乐羊“返而论功”,回国后没少显摆。以他的性格,甚至于都不排除他会去那些“政敌”面前嘚瑟、挑衅:“你们不是反对老子么?现在怎么说?服不服?”
如果不是闹得太不像话,魏文侯也不至于送他一“箧”信件,让他冷静冷静,晓得到底是谁在起主导作用。
而且,以魏文侯用人不疑、不计人品的惯常风格,若非乐羊如此不知进退,魏文侯继续重用他也不是没有可能。比如吴起就曾杀过老婆,不也混得好好的么?一个“杀妻”,一个“食子”,有什么实质区别?
可以说,是乐羊自己把自己的前途“作”没的,当然,他倒是没死,魏文侯做人讲究,乐羊也没有到功高震主的程度,估计之后只是“被”退休,安享晚年去了。
后世那些同样被称作“不懂政治”的军事家、名将们,估计都可以从乐羊身上找到一些影子吧?具体的例子实在太多,就不展开了。
当然,咱们也得客观说一句,这里所谓的“不懂政治”,多数是指组织内部的权力斗争甚至是下作的阴谋诡计与不择手段,与其说军事家们“不懂”,还不如说他们“不屑”。比如乐羊,他可能就会想,你们要干我直接来啊,干嘛总玩阴的呢?
毕竟,若真论起局势研判、纵横捭阖、组织执行乃至敌人方面的人心算计等“政治”能力,军事家们可能才是最强的。
也许真正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名将们总能算尽敌人,却始终看不透自己人。历代名将身上的悲哀,大都如此吧。
(全文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微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