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發展的快與慢,與村幹部能力高低有直接關聯。”11月6日,在陽泉市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村,村民劉文泰向“三晉人大代表採風行”記者透露,“2003年,自劉建平上任以來,甘泉井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體經濟水平提升,村容村貌升級改造,村民幸福指數直線攀升。”

劉建平是山西省十二屆、十三屆人大代表,現任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聯村黨委書記、甘泉井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領下,甘泉井村先後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美麗鄉村”、“全國文明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生態文化村”等榮譽稱號。

改善基礎條件 築牢發展之基

甘泉井村地理位置偏僻,是一個較爲荒涼的小山村,基礎設施條件極差,交通不便,不通自來水等問題尤爲突出。村民只能靠天喫飯,打零工掙錢。一個窮字重重地壓在村民們的肩頭。

劉建平認爲,不論是開發資源,還是發展產業,前提先得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築牢發展之基。

甘泉井村坐落在陡峭的山坡上,地無三盡平,修路“老大難”,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生產發展。上任不久,劉建平帶頭捐資5000元,發動羣衆集資4.8萬元,義務投工2800多個,做到了資金不足幹勁補、機械不足人力補、物質不足精神補,建成進村硬化2公里通村路,率先實施戶戶通公路工程,建成入戶硬化路3公里。

解決了行路難,又着手改變喫水難的問題。甘泉井村周圍全是矸石山頭,人畜喫水全靠旱井集雨。劉建平請來水利專家勘察,得出的結論是:打深井投資大,風險較大。劉建平則信誓旦旦地對村民承諾,“冒點風險值得,如果打不出水,投資我一人承擔。”結果不負衆望,清澈的深井水咕咕冒出。藉此,劉建平組織羣衆投工投勞,以螞蟻啃骨頭的精神和毅力,建成了3個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實施了自來水入戶到田工程,從此告別了村民祖輩喫水難的苦日子。

緊接着,劉建平組織羣衆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改善土地生產條件好,小塊變大塊,坡地變梯田,旱地變水澆,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經濟產業 拓寬增收渠道

“不出村有錢掙”,是村民由來久已的期盼和願望。

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後,劉建平在全村提出了發展設施農業、搞大棚蔬菜生產的發展新理念。投資就存在風險。村民心裏沒底,積極情緒不高,甚至有人很牴觸。劉建平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部分村民代表,到太谷縣學習取經,統一了幹部羣衆的思想。通過“一事一議”,集體籌資,建起了180畝溫室和塑料大棚,交給村民承包經營,村集體負責技術服務和立品銷售。如今,“甘泉井”牌蔬菜幾乎佔領了陽泉蔬菜市場的“半壁江山”。

發展核桃樹種植,村民與之前的蔬菜種植入的反應如出一轍,因核桃村生長週期長、見效慢,一開始村民們想不通,認爲栽核桃佔地會影響糧食產量。劉建平挨家挨戶給老百姓算經濟賬,逐漸打消了村民的疑慮。現在,全村發展種植600畝核桃林,畝增收比種糧多千元以上。

產業引領,發展提速。劉建平又帶領村民乘勢而上,建設蛋雞養殖專業村,採用“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全部使用現代化設備,現全村存欄16萬隻蛋雞。

通過結構調整,甘泉井村現已形成了“戶均一畝大棚菜、兩畝核桃樹、30畝山林、600只蛋雞”的增收格局,村民人均純收入從2003年的3000元,提高 到12000元。成爲了全省的“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

謹記代表使命 關注民生疾苦

在夯實和發展村產業的同時,作爲基層一線省人大代表,劉建平始終“三農”問題。身兼數職,謹記代表身份。工作繁忙,不忘履職使命。他堅持利用工作和生活間隙時間,加強與羣衆交談溝通,深入瞭解羣衆關心議論話題,密切關注農村存在的問題,經常到周邊鄉村調查研究,將收集意見建議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在每年的各級人代會上,他都要認真閱讀各項工作報告,積極準備發言提綱,將收集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以及民願與呼聲真實反映。

在省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上,他提出了《給予非貧困縣貧困人口同等政策支持的建議》,建議中提到的陽泉市雖無國定和省定貧困縣,但仍有3.76萬貧困人口的問題,引起省扶貧辦的重視,爲陽泉市撥付扶貧資金2.5億元。他提出的“提高農村公路建養資金標準”“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等建議,得到郭迎光副省長的高度重視,特地安排有關部門深入基層調研。

特別是在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提出的《關於把新闢娘子關至固關旅遊路列入國防交通戰備項目的建議》,被省政府採納,極大地推動了娘子關、固關“兩關”合一的優質旅遊資源整合。

同時,劉建平代表先後提出的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縣一業”和“一村一品”、加快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加快農村旱廁改造、搞好古村古樹保護、支持鄉村衛生院所建設、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促進農村基礎教育健康發展等建議,都得到滿意答覆。

“人大代表既要幹好本職工作,更要爲全市全省發展建言獻策,纔不辜負組織和羣衆的信任。”多年來,劉建平牢記代表使命,關心農民疾苦,用辛苦與付出贏得了讚揚和掌聲。(本報記者 劉倩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