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校園恐怕還不能完全開放,這也是國情決定的。但打卡進校園又有些“簡單粗暴”,失去了教育的親和力。該怎麼辦纔好呢?

1

最近媒體報道了南京大學校門安裝門禁的消息。其實,限制“校園准入”的國內著名高等學府越來越多了。

清華、北大自不用說,廈門大學也實施“限量”政策——每天固定進入校園的外部人員數量。

門禁算是校園對外封閉的標誌。這一“高科技”強化了中國校園的“圍牆意識”,還是“閒人免進”、“非公莫入”的政府機關的範兒。

2

當然,不想高高在上,是否就可以拆掉圍牆呢?

其實,爲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前幾年確實提出過地處市區的高校打通圍牆,允許公路通過。

這樣一來,就很像歐美的大學了,全開放,與周圍社區融爲一體。

不過,滿足了校園的社會功能,教學職能和安全職能如何確保呢?

3

當校園變成景點,旅遊團或多或少已經侵佔了學生和老師的教育空間。

再加上廣場舞、廣告傳單、可能出現的刑事案件隱患,象牙塔幽靜、平和、閒適的氣氛受到了影響。

記得北京玉淵潭公園的櫻花節期間,人流相當於平時的好幾倍,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完全可以想象,在相同的時段,武漢大學的校園裏會是個什麼樣子?

武大的櫻花成爲武漢一景,聞名全國,也使這個著名學府不勝其煩、疲於招架。

4

中國的校園恐怕還不能完全開放,這也是國情決定的。但打卡進校園又有些“簡單粗暴”,失去了教育的親和力。

廈大采用的是故宮的措施,限量入內,達到人數限額後對外部人員關閉校門,校內人員憑證進入。

廈大校園美景號稱全國之冠,“限行”方式既照顧到自身的安全保障,又維護了品牌美譽度,讓人們既理解又嚮往,很有些“飢餓營銷”的味道。

不知道這是不是個折中的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尚德在線教育海外合作高級總監,資深自媒體人,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書。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