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着路面光伏電站的大量增加,可用於安裝建設的土地資源出現了嚴重短缺現象,制約了該類電站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光伏技術的另一分支——漂浮式電站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與傳統光伏電站相比,漂浮式光伏是將光伏發電組件安裝在水面漂浮體上,除不佔用土地資源、有利於人們生產生活之外,水體對光伏組件及電纜的冷卻也可有效提高發電效率。漂浮式光伏電站還能減少水量蒸發、抑制藻類生長,對水產養殖和日常漁獲有益無害。

2017年,在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區田集鄉劉龍社區建設了總佔地達1393畝的全球首個漂浮式光伏電站。作爲世界首個漂浮式光伏,其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就是一“動”一“溼”。

“動”指的是風浪流模擬計算。由於漂浮式光伏發電組件處於水面之上,不同於常規光伏的恆定靜止狀態,須對每個標準發電單元進行詳細的風浪流模擬計算,爲錨固系統及浮體結構的設計提供依據,以保證漂浮方陣的安全;其中,漂浮方陣自適應水位錨固系統,採用地錨樁加帶護套鋼繩與附體方陣邊緣加強件連接,每個方陣每隔6米左右設置錨固點,纜繩留住餘量以保障受力均勻、安全可靠,達到“動”和“靜”的最佳耦合。

“溼”指的是對水上項目雙玻組件、N型電池組件與抗PID常規非玻璃背板組件長期在潮溼環境中的可靠性對比,以及對發電量的影響進行驗證,對浮體材料耐久性的驗證等,以保證漂浮電站設計25年壽期安全,併爲後續項目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漂浮電站可建設在多種水體之上,無論是天然湖泊、人工水庫還是採煤沉陷區、污水處理廠,只要有一定量的水域即可進行設備安裝。而當漂浮電站遇到後者時,不僅能夠讓“廢水”再生成爲全新的電站載體,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漂浮光伏的自清潔能力,通過覆蓋水面降低蒸發量、抑制水中微生物的成長進而實現對水質的淨化。漂浮光伏電站可以充分利用水冷作用解決路面光伏電站遭遇的降溫難題,同時由於水域上空無遮擋,受光充分,漂浮電站預計可以提高大約5%發電效率。

經過多年建設發展,緊張的土地資源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使得路面光伏佈局受到了極大限制,即使可以通過開發荒漠與山地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但仍屬於治標不治本。隨着漂浮光伏技術的發展,這種新式電站無需與居民搶奪寶貴的土地,而是轉向更爲廣闊的水域空間,與路面形成優勢互補,實現多元共贏。

新華網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