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劉釗 王敬濤 李根報道自世園會開園以來,位於生活體驗區的生態氣象館受到遊客廣泛關注,在4月29日至5月5日的一週時間內,已經接待超過10萬名遊客。有趣的知識、豐富的互動體驗以及“黑科技”是遊客對生態氣象館的普遍印象。

“樹苗要,鋸子不要,太陽要,垃圾不要……”在生態氣象館“我們的家園”互動遊戲展項前,一位來自天津的小朋友正專注地在沙漠中“植樹造林”。該展項主體爲一面感應式大屏,遊戲開始後,背景起初是一片沙海,空中不斷落下有樹苗、陽光、水滴、垃圾、鋸子等圖示的氣泡。遊客劃破樹苗,就會在沙漠中種下一顆樹,劃破陽光、水滴等,樹苗就會成長,而垃圾、鋸子等則要注意避開,因爲劃破它們,種下的樹就會消失。對這一展項感興趣的遊客以兒童爲主,起初只是胡亂划動的他們,很快發現了規律,趨利避害,把沙漠變成了一片綠洲,並從簡單的互動中直觀感受到了植樹造林的作用、水和陽光的必要性以及環境污染和濫砍濫伐的危害。

來自上地實驗中學的學生組成的參觀團,在生態氣象館中駐足許久。一名中學生仔細觀看了“氣候變遷與萬年植物王國”展項。該展項展示了萬年尺度下地球氣候的變化情況,以及各類植物在世界各地傳播、遷移的狀況。這名學生表示,這個展項“講解的氣候知識比我們的地理課本詳細豐富許多,補充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她特別推薦中學生來生態氣象館,因爲這裏能夠“讓我們感受到氣象就在我們身邊”。

圖爲遊客體驗“生日氣象大數據”展項。劉釗 攝影

在生態氣象館中,最受歡迎的展項無疑是“生日氣象大數據”,相比吸引兒童的互動遊戲和學生的科普知識,這一展項可以說是老少“通喫”。遊客在這裏輸入出生地點、日期,即可在以AR技術搭建的場景中親身體驗出生那天的天氣情況。在這裏,大人小孩齊上陣,玩得不亦樂乎。在“五一”小長假期間,體驗這一展項的遊客常常排隊數十米。

此外,懸掛在展館正中的地球投影,以及環繞其運轉的風雲衛星模型也吸引了衆多遊客的關注。當了解到展館大屏可以與衛星運行軌跡同步展示氣象信息後,遊客紛紛豎起了大拇指,直呼“黑科技”。

作者:劉釗 王敬濤 李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