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紫馨

我第一次看余华的《活着》,是在高中时期。当时第一次看到福贵这样的主人公,他是不求上进、自恃为富家公子,不体贴民众疾苦。故事一开头他以嫖、赌败光了所有家产,而后开始了一家人的辛酸生活。当年觉得如果他一开始能够上进、有责任心一点,或许故事的结局不会这样凄惨,而最近再来细读,却觉得这样的情节历程就是作者想要呈现的,作者想利用福贵这样一个人物来体现时代的变迁,企图用福贵这样的冰山一角来暗示中国探索道路上的曲折变化和普通群众经历世事后的平淡。

再看《活着》,我对故事里的主线人物是怀着一种同情和倾佩的。

对于富家子弟出生的福贵,虽然在一开始败光了所有家产,但是他的转变也值得人深思。对于他来说,从一个只知挥霍的败家子到承担家庭责任的顶梁柱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就像习惯了纸醉金迷,再给你粗茶淡饭,你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福贵的一生是时代的见证,他感受到了从内战到文革结束期间的辛酸苦难、送别了所有归于尘土的家人,最后独留他一人,与“福贵”相依为伴。

故事里,富贵从有到无、家人从有到无、磨难从有到无,最后剩下的,只有活着。

故事里面,我特别喜欢家珍和凤霞,她们是中国传统女性的代表,勤劳、忠贞、独立的品性是她们的独特色彩。她们的结局都是“国家病”导致的,作者笔下的她们为时代而亡。家珍的离家归家表现了她对爱情、对家人的坚守;得知软骨病后的不肯相信揭示了她为家人操劳的本质;最后的离去也实在令人心酸。而凤霞,聪明勤恳、与人为善,却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有庆同样死于医疗的落后,实是令人痛心。

最后,再来说说福贵吧,从有庆被抽血过多而死到苦根食豆过多而死,福贵送走了所有的家人。在他去买牛的那一段,我觉得他看到那头看似濒临死亡老牛的时候,审视的是他自己的生与死。有人说,当所有人都离你而去的时候,活着也没有了意义,与其如此,为什么还要活着?

我也曾经思考过这一个问题,我也没能的出确切的答案,我只是告诉我自己:或许福贵看到这头牛就像看到了自己,他希望自己陪着自己活着直至生命终结;再或许,福贵已经已经体会过了太多的辛苦,最后的活着只不过是一种平淡的存在,是一种历经沧桑的成长后对所有的一切都如释重负的人生态度。

《活着》是一本读起来有点沉重的书,读的时候只感觉人物难过和无奈,但放下书细细思考,又能体会到一种当时时代的特点。《活着》为读者展现出了特定时代的冰山一角,留给我们探寻的余地,也引发我们对世事变迁的一种思考。文字虽短,情意绵长。

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方式来活着。最后,借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