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轮到母亲决定儿子将来做什么时,一般以寡母居多,《知否》的盛老太太就是如此。在宋代的书籍里,经常能看到母亲教育儿子的成功例子。

宋代,在母子关系里,母亲在家庭里拥有很高的地位。和人们通常里的认知,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及"子凭母贵"有一定的偏差。
在宋代,真实的母子关系是怎么样的呢?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寡居嫡母盛老太太与庶子盛纮的关系,是宋代母子关系的一个缩影。
宋代,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有法律保障的
在《知否》中,林小娘害死明兰的母亲卫小娘,作为嫡母的盛老太太厉声呵斥庶子盛纮,盛纮虽然心里不满,但是表面的功夫还是有的,表现得恭恭敬敬。
盛老太太和盛纮,守寡的嫡母和庶子,全然没有"夫死从子"的情形。当成年为官的儿子犯了错误时,盛老太太依然有教育他的权利。盛老太太在盛家的地位是有法律背书的。
《宋刑统·户婚律》卷24规定,子女不听父母的教育,要被判处徒两年的刑罚。
从法律上规定了,母亲对子女有教育权和惩戒权。
作为母亲,教育权利是全方面的,思想上、学识上都要尽到责任。在宋代的书籍里,经常能看到母亲教育儿子的成功例子。
盛老太太,曾经是勇毅候府大小姐,刚正不阿,是非分明。年少守寡,但是他对庶子盛纮的教育丝毫不敢懈怠,甚至连盛纮什么时候娶妻生子,为盛纮规划得妥妥帖帖。作为母亲,盛老太太尽心尽力,用心栽培庶子。
像盛老太太这样的母亲,在宋代绝非个例。
宋太宗时期的宰相苏易简,从中状元,一路做到参知政事,就得益于母亲薛氏的教导。宋太宗召见薛氏问道:你怎么把儿子教育成才的?薛氏回答说:"小的时候教他礼仪,长大一点就教他读书。"宋太宗将薛氏比喻为孟母。(见《宋史·苏易简传》)
朱熹的《晦庵先生文集》记载了一件管氏教子成才的事,管氏的丈夫离家多年,管氏母亲在家中抚育两个儿子。当丈夫回来时,发现儿子在当地以文采著称。他高兴地说:"我亲自教导也不过如此。"
宋代,母亲在儿子成年后,仍然拥有教育儿子的权利,儿子也要乖乖的听母亲训话,母亲的地位并没有随着儿子的年龄和社会地位的改变而降低。
北宋邹浩第一次被任命为谏官时,怕让母亲担忧,想拒绝,母亲张氏教育他说:"您能报效国家,无愧于社会,我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后来邹浩两次被贬,他母亲都不改变初衷。(见《宋史·邹浩传》)
在宋代,像盛老太太教训做了五品官的儿子的情形,稀松平常。岳飞、韩世忠的母亲,经常教育儿子要精忠报国。
宋代,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也是蛮拼的
在父权时代,儿子的未来,通常由父亲做主。当轮到母亲决定儿子将来做什么时,一般以寡母居多,《知否》的盛老太太就是如此。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望子成龙是不变的追求,母亲根据人子各自的特性,因材施教,由此振兴家门的例子不在少数。
在《知否》里,盛老太太对盛纮的规划就是读书,科举,中进士,做官。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家庭对读书孩子的期盼,大娘子对长柏,小娘子对长松概莫能外。
母亲安排儿子的人生,一般发生在寡居的母亲主掌家中大权的家庭。
《万府君夫人朱氏墓志铭》记载,朱氏认为,想吃饱穿暖,离不开种田,想享受权势,不如通过科举作官。
因此,她安排愚笨些的长子和少子在家务农,让聪明的老二读书,参加科举,走仕途。
当时,左邻右舍认为她做白日梦,因为这里从来没人考中进士,免不了冷嘲热讽。朱氏不为所动,不遗余力地出资供老二读书、游学,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的二儿子中了进士,后来做到了鄂州司法参军。
为了供儿子读书,有的母亲不惜卖掉陪嫁,倾其所有为儿子买书,在杨万里的《孺人贺氏墓志铭》载,孺人贺氏为了支持儿子读书,不仅倾其家财买了上万卷书,又聘请贤能之人教子,最后使子成才。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盛的时代,文豪大家代不乏人,这些文史大家的成长,其中有些人得益于母亲的教导。
如欧阳修,他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郑氏在艰难的条件下,独自抚养欧阳修,并坚持教子成才,最终将儿子培养成北宋文坛巨匠。
母亲能够担负起对子女的教育,和自身教育程度有关,宋代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据铁爱花《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统计,士人阶层女子读书内容较为广泛,读书的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佛道经典、儒家经典、史书、诗词文、女教典籍、音乐、家训、天文历算、医药术数、诸子百家等。
《知否》中,盛家的女儿,明兰、墨兰等和哥哥们一起在书堂里读书,是当时士人阶层女性读书环境宽松的真实写照。有些女子甚至成为当时的才女,如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被称为四大才女。
宋代,女性读书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她们为人母后,凭借自身的素养,能够独立对子女进行启蒙教育,为子女后期更高层次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人子从母亲那里受到了良好的启蒙,为以后的仕途打下根基,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的文化水平。
"孝"的理念是维系母子关系的重要纽带
"孝"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延续着文化的传承,在历史上孝不仅是家庭伦理的要求,而且有些朝代将之作为国家治理的方针。孝在古人心中的意义非比寻常。
在这样的孝道观念的影响下,宋代,为母行孝是当时的一种道德标准,子为母孝,不仅在亲生母子间,同时维系着子与继母、嫡母等非血缘关系。
在《知否》里,盛老太太和盛纮就是一对庶子和嫡母的关系,顾廷烨和小秦氏则是嫡子和继母的关系。
虽然他们作为儿子,对非亲生母亲有时候会产生多种不满,但是他们仍然小心翼翼,维护着母慈子孝的形象。
维系这种关系的就是孝道。
宋初,名将张永德在家中的处境,比盛纮要尴尬些。他四岁时,亲生母亲马氏被父亲休了,父亲再娶刘氏为妻,张永德对继母刘氏非常孝顺。马氏后来嫁给了刘柞,刘柞死后,张永德将亲生母亲接到家里。因为继母才是自己名义上的母亲,直到继母刘氏去世后,他才带着生母马氏进宫参见,马氏被宋太宗封为莒国太夫人,这是一例子凭母贵的典型。(见《宋史·张永德传》)
宋代,许多士人面临着为官与尽孝的两难选择。
盛长柏因为母亲大娘子间接给婆婆下毒,背上了不孝的名声,儿子就要为母亲的不孝买单,为了不使名声受损,辞官是最好的选择。
在母亲年老或有疾需要照顾时,大都会选择弃官归家,侍奉母亲。如四朝宰相王溥,辞官的理由是,母亲年老需要伺候。
宋仁宗看重孙长卿,准备让他做东宫属官,但是孙长卿以母亲生病为由拒绝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母子相处并不都美好,有孝顺的,就有不孝的。
不孝在古代被列为十恶之首。
神宗时期的宰相张方平,上书给皇帝,列举了朝廷上出现的不孝现象:
1.不侍奉父母的;2.父母去世后,不发丧的;3.父母在而别营田产者4.虽然父母亡故,而宗族有坟墓,但人子在别地营产居住者;他建议有上述现象之一的官员,不论官爵大小,都应削去官爵。即便朝廷有大赦,也不应将不孝之人赦免。
在《名公书判清明集》记录了较多母子诉讼的案例,能够帮助后人了解当时母子关系的另一面。
寡妇阿蒋,唯一的儿子钟千乙不孝,游手好闲,不赡养母亲。
阿蒋无奈,将儿子告上了官府,职官在判案时,考虑到阿蒋体弱多病,无他人可依。并没有治罪千乙,而是放还其家悔过,并给五斗米侍养母亲。
在《知否》中,老顾侯顾偃开认为,儿子顾廷烨不听父母之命,经常在外胡混就是不孝,为此经常打骂他。在古代,违背父母的教导,确实是最大的不孝行为。
结束语
在宋代,孝道作为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在母子关系中占据的分量很大。统治者大力宣扬母慈子孝,人子对母尽孝,生时孝养,死时伤心难过,是天经地义的行为。
人子在孝道的影响下,有时不得不违心的做出让步。南宋的陆游与唐琬的,两人相爱,却劳燕分飞。这个爱情悲剧的原因,表现上是陆游的母亲对唐碗不满,实质上是陆游屈服于孝道的压力,做出的无奈选择。
程遵彦的命运和陆游类似,他和媳妇非常恩爱,但是母亲讨厌儿媳妇,极其孝顺母亲的程遵彦,忍痛将爱妻子休了。(见《苏轼全集》)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宋代是独特的时代,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是华夏文化的鼎盛时代,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都充分说明宋代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反映在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上,产生了别具特色的母子关系,母亲在家庭里拥有法定的地位,儿子的言行受到法律和伦理的双重约束。
【文/青鉴文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