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宝物有灵性,只待有缘人”。宝物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也只有中国这种有深厚底蕴的国度,才会有如此多的动人故事。今天要为大家讲述的,便是一件鲜为人知的国宝往事。

陕北风光

1953年的春天,春风吹拂着陕北大地,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眼前。春风和煦,人们的精神也倍加爽朗。因为就在不久前,农业互助合作化在岐山县青化乡遍地开花,迅速推广起来。

“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19岁的农民童怀义扛着锄头,看着田间地头干劲十足的人们不禁感叹道。要在5年前,这片土地还是地主家的呢。那时候不要说在土地里抡锄头干活了,就是从地边路过,都要提防着地主家的狗随时扑上来咬人。

农民出工

童怀义惬意地伸了个懒腰,迅速跳进了路边的一个工地里。在这个工地里,村民童兆乾、童玉乾、童铨、童生民等4人已经挥舞锄头铁锹干得热火朝天了。在他们的前面,是5米来高的瓦家壕土崖,他们要将这土崖的泥巴挖走,运到田里去整成农田。

各人分工有序,村民童兆乾负责在崖上挖土,其它人都在下面装车运走。下午3点左右,童兆乾往掌心吐了口水,搓了搓手后用力一镢头挖向了土崖中心的土层。突然,数点火星在眼前跳闪,坚硬的镢头被弹了回来。童兆乾双手发麻,虎口被震得生疼。他轻轻刨开泥土一看,顿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

挖掘宝物

就在土崖里,竟然有一个青绿色的方形铁环。童怀义第一个发现情况有异,于是率先跑上来查看,他用力刨开铁环下面的泥土,发现这东西越刨越大,整个身体都被泥层紧紧的裹在了土崖中。

“不要动!都不要动!”童怀义对众人说道,他将泥土重新翻回来盖住,告诉众人不宜声张,晚上再来理会。当天晚上,童怀义等5人带着工具再次来到土崖,5个人挖了将近半个小时,才将这东西挖了出来。

外叔鼎(陕西历史博物馆)

“原来是口大铁锅!”村民童玉乾叫道,这东西三条腿,绿色的铜锈裹满周身,有点像食堂里盛饭的大铁锅。童怀义等人并不知道这口“铁锅”是什么东西,但心里清楚这不是等闲之物。当天晚上,众人用木杠将这200来斤的“铁锅”抬回家中藏了起来。

这口“铁锅”就这样轮流在几位村民家放置,而这一放就是整整5年。1958年8月,大炼钢铁开始了。生产队挨家挨户搜铁器送到炼铁厂去炼钢铁,为国家做贡献。

炼钢铁

童怀义知道“大铁锅”是藏不住了,倒不如直接交出去,看能不能申请让县里的专家来看看,说不定还真是个宝物,于是5人经过商议后将铁锅上交。“大铁锅”交出去后,生产队见这个200多斤的大家伙如此难得,于是准备将其作为典型邀功,用铁锤将其砸碎炼铁。

但“大铁锅”实在是坚硬,几个人轮流砸了半天也没见砸下一块铜来,最后又将其放回了仓库里。童怀义等人见状,心痛不已,于是冒着大雨跑去县里请来专家庞怀靖,庞怀靖走了20多里地赶到生产队,及时救下了这件宝贝。

搪瓷缸

庞怀靖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告诉众人这不是什么铁锅,而是西周的青铜鼎,有很重要的文物价值,应该上交给国家。童怀义等人表示同意,随即用一辆牛车将大鼎送到了岐山文化馆。岐山县当即为献宝的童怀义、童铨、童玉乾、童生民、童兆乾5位农民每人奖励毛巾1条、搪瓷口缸1个,同时为5人颁发奖状一张,以示表彰和纪念。

珍藏50年的奖状

大鼎送到文化馆后,经专家研究发现,这个大鼎确实是西周时期之物,因为上面刻着“外叔作宝尊彝”等铭文字样,因此将其命名为外叔鼎。外叔鼎古朴自然,庄重典雅,是难得的青铜珍宝。随后,宝鼎被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定为一级文物,中华国宝。

50多年来,童怀义等人始终不忘当年保护和上交外叔鼎的经历,那张奖状也一直被他们珍藏着。

童怀义和童玉乾(右)

数十年光阴逝去,当年献宝的5位农民,仅剩下了童怀义和童玉乾两人。2006年,博物馆邀请二人西安参加纪念活动,对两位献宝者进行了感谢。

童怀义和童玉乾摸着大鼎,忍不住落下了眼泪,二人纷纷表示:“这是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今,外叔鼎与上海博物馆的大盂鼎、大克鼎并称为中国三大鼎,是名副其实的无价之宝。宝鼎虽贵,而5位农民的护宝、献宝精神也是无价的,其事迹值得后人学习与铭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