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昊美術館的直播嘗試

在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的藝術機構都在盡最大努力,採取網絡在線的方式來填補居家隔離造成的出行限制和社交空白。中國各地的藝術機構也面臨着“藝術該如何在線?”的挑戰。除了在線虛擬展覽的深度挖掘和社交平臺的圖文分享會,於藝術機構而言,如何更好地消解美術館的高牆成了一個關鍵問題。

在此期間,這兩年方興未艾的直播順其自然地在衆多藝術機構中掀起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成爲美術館和觀衆接觸、溝通的最爲直接的平臺。而對經營藝術商店,並大力推廣相關藝術設計產品及衍生品的機構而言,在線下少有作爲的情勢下,直播帶貨更成了一塊不可放棄的必爭陣地。

展廳內的導覽及活動直播這類“雲觀展”模式,和藝術設計商店的線上帶貨,是昊美術館系統中直播工作的常態。昊美術館的策展人們和昊藝術設計商店的負責人首次擔當起了四場義拍的主播,在四天中就各自對應場次的重點拍品的創作者和作品進行了直播分享。四場拍賣直播需在時段內完成所有拍品的線上競拍,而是通過解說分享的方式,爲作品進行加持。由於疫情的限制和籌備週期極短等原因,除首場“潮玩&版數作品專場”直播有部分競拍的實物出鏡外,另外三場當代藝術作品的直播都是在類“授課式”的專業圖文解說這一模式下完成的,這和大衆所熟知的直播帶貨大相徑庭。

在昊美術館的系統中,最早復工並開啓直播的部門是昊藝術設計商店。在線下顧客銳減的當口,由商店的工作人員在門店空間內完成直播,至4月底,共進行了近30場。在選品方面,會根據時令、節日等因素,結合當下熱門話題,選定熱銷產品,並提前設計腳本。昊藝術設計商店的上海店長Derek表示:“由於HOWStore有天貓旗艦店,直播本身就是強平臺屬性的,以帶貨爲主。而每次開場和作結,主播都會介紹美術館和商店的關聯,希望能將藝術、設計和生活相交融的概念傳達給大家,由此探索該概念下沉到大衆羣體的可能。”

實際上,直播一直是近兩年藝術機構希望開拓的道路,而直播平臺和藝術機構的合作在本次疫情期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當代藝術圈內先聲奪人的一場直播發生在2月29日晚間——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攜快手直播平臺推出了一場名爲《園音》的線上音樂會。這場音樂會託生於尤倫斯因疫情而停止開放的同名展覽和表演項目,並邀請到日本音樂大師坂本龍一的參與,吸引到數萬名網友的在線觀看。

“雲觀展”通過微信回顧、線上展廳、導覽視頻分享和直播活動策劃等多維度的方式呈現,實現了對觀衆閉館不閉展的承諾。3月20日,昊美術館參與了小紅書的“雲遊美術館”直播接力,加入這場隔空相約活動的還有chi K11美術館、teamLab無界上海和木木美術館。儘管由平臺導流獲取的直播熱度,於藝術機構而言並非長久之計,但作爲疫情期間連接觀衆最有效的窗口,機構亦樂見其成。

目前掌上“雲觀展”離步入成熟還有不小的距離。但對機構而言,其更重視通過直播增加疫情期間多元收入的可能;而在平臺眼中,提升用戶對平臺本身的認知並創造更多與文創產業的合作可能正當是時。3月27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國內六家博物館在拼多多開啓了直播帶貨模式。4月第2周,天貓新文創聯合九大美術館以直播方式打造以“掌上美術館”爲概念的直播活動。這場持續數日的直播旨在探索將藝術作品和文化故事通過線上渠道帶入大衆的生活,並試圖打通藝術的知識性分享和設計品、藝術衍生品商業帶貨之間的通路。經過兩次美術館導覽結合商店帶貨的參與體驗,昊美術館和設計藝術商店都開始思考如何抓住有效人羣,或者說聚合適宜機構和商店的高粘性羣體。

靠內容吸引用戶進而完成轉化的“公域流量”,是否能在面對當代藝術這類相對陌生的話語體系時發揮作用,這在當下看來依然非常曖昧。而如何在平臺導流的助力下,開拓更多路徑,通過發展原有的微信生態、搭建社羣,打造屬於藝術機構品牌自身的“私域流量”?如何將展覽的策劃和衍生品的開發生產及線上銷售視爲一條完成的鏈條,使藝術衍生品自帶觀展體驗延伸的屬性?這一系列問題將更多地被拿來討論。在藝術直播的漫漫長路上,仍有很多工作在等待大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