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再后来,周万萍拍摄的长城作品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他本人也被称为“长城的守望者”。但凡在中国扬名立万的摄影师,大都拍摄过长城,其中最精彩的作品往往都出自河北。

但凡在中国扬名立万的摄影师,大都拍摄过长城,其中最精彩的作品往往都出自河北。其实这并非偶然,因为长城最精彩的一段就在河北。历史上农耕与游牧民族在河北进行的激烈对抗,造就了河北长城不仅坚固无比,而且意境绝美……

长城把最美一段留给了河北

金山岭长城,

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被誉为金山岭长城“三绝”。摄影师周万萍就出生在金山岭长城脚下,“我坐在家中抬头就可望见长城的雄姿。1986年,由于生活所迫,我想到了摄影,花40元钱买了一部旧120海鸥相机。有了它,村里人对我也另眼相看,我就为他们照相。随着长城旅游业的兴起,我就为游客拍照片。”再后来,周万萍拍摄的长城作品获得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他本人也被称为“长城的守望者”。摄影/周万萍

历史上最经典的长城照片拍摄地就在河北

自从摄影术诞生不久,长城就进入了摄影师的拍摄视野。西方人最早发明和掌握了摄影术,极有可能也是最早拍摄了长城的照片。因为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老的长城照片,是1860年意裔英籍的费利斯·比托拍摄的,他将镜头对准的是北京密云与河北滦平交界的古北口与卧虎山长城。10年后的1870年,英国人托马斯·查尔德拍摄了第一张八达岭长城的照片。不过第一位真正深入拍摄长城的摄影师是美国的威廉·埃德加·基尔,1908年他花费5个月时间,从长城东端的山海关一直走到西端的嘉峪关,为长城留下了系统而珍贵的影像资料。

长城把最美一段留给了河北

独石口长城

美丽浩瀚的星空

摄影师用镜头呈现出独石口长城上空浩瀚壮观的星空图,图片右侧最明亮的地方就是北京城。有“上谷之咽喉,京师之右臂”之称的独石口,位于河北省赤城县,是明长城宣府镇上的一座重要关口。1424年明成祖朱棣北征时曾在此检阅将士,1430年始建关城,初为黄土夯筑,后改用青砖包砌。在明代200多年间,这里战争频繁。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时,独石口曾被蒙古瓦剌部攻破,关城遭到毁坏。到后来的明嘉靖年间,独石口长城修筑完备。摄影/陈海滢

在这些早期由外国人拍摄的长城照片里,我们看到的长城是残破、衰落的,它的这种形象,也成为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国家形象的缩影。

直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人心目中的长城形象才突然有了根本转变。这一年,一位中国摄影师拍摄了一系列关于长城的经典影像,成为鼓舞一个古老国家对抗外来侵略的精神象征。这位摄影师就是被誉为中国红色摄影先驱的沙飞。

世所公认,沙飞所有摄影作品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就是《战斗在古长城》。这张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长城照片,拍摄于1937年秋,拍摄地点是河北涞源县的浮图峪长城。照片前景是一个正在等候命令扣动扳机对敌射击的战士,他的侧面还有一位手持驳壳枪、弯腰注视敌情的指挥员,他们威武的身影,与远处雄伟、蜿蜒的长城相互映衬,周围又有延伸的崎岖山岭作为背景烘托渲染,使得整个画面庄严凝重,人物情感张弛有度,可谓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画面中的长城虽然已残破不堪,但仍然屹立不倒,很有象征意味。

后来《战斗在古长城》发表在1943年的《晋察冀画报》上,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沙飞还拍摄过其他一些著名的长城作品,例如《不到长城非好汉》、《塞上风云》、《卫士》、《八路军在古长城上欢呼胜利》等。这批以长城为背景的照片,主要也都拍摄自涞源县的插箭岭和浮图峪长城。

可以说,沙飞拍摄的长城是对人们过往认知的一种颠覆,是沙飞帮助世人完成了对长城“精神之美”的建构:它不再是不合时宜、没落腐朽的代表,而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追求独立的象征。

从陈长芬到杨越峦河北长城成就了几代摄影大家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界对中国认知的渴望,长城以其独特的中国符号特征,引起摄影师的极大兴趣。这时,河北长城成了众多摄影师施展身手的大舞台。一些摄影师由此收获了巨大名声,成为中国摄影界的风云人物,比如说陈长芬和于云天(两人同获1989年第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翟东风(1999年第四届金像奖)、周万萍(2001年第五届金像奖)、杨越峦(2009年第八届金像奖)等。可以说,是长城为他们铺就了通往中国摄影最高奖——金像奖的“黄金大道”。

被誉为“中国长城摄影第一人”的陈长芬,还借助长城走向了世界舞台。早在1965年,瑞士总理给周恩来写信,请求寄送宣传中国的航拍照片。这个拍摄任务交给了当年只有24岁、在中国航空公司工作的陈长芬。到20世纪80年代,陈长芬完成了“大地”、“星空”、“瀚海”、“长城”四大系列风光摄影创作,由此获得首届金像奖。而真正确定陈长芬国际地位的,则是1989年为纪念摄影术发明15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世界十大摄影名人”,陈长芬作为中国摄影师入选。

从陈长芬、于云天、李少白,到翟东风、周万萍等,我们看到他们呈现的长城,无不气势磅礴,曲线优美,与自然山川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妙的胜景图。他们的摄影作品,再次完成了对“长城美学”的新建构——长城以“雄、险、奇、长”的画面语言,被强化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就这样,长城在沙飞时代建构起来的“精神之美”的内涵,正在被他的后来者解构,还原为“文化之美”。

也许是某种巧合,在摄影术发明170年之后的2009年,河北本地摄影师杨越峦再次以摄影颠覆了长城的美学观念。这次,杨越峦另辟蹊径,选择黑白影像,将镜头对准了河北“野长城”,也就是原始坍塌的长城。也有人将他拍摄的长城,视为开启了长城视觉艺术的新时代——“废墟之美”。在杨越峦看来,“这是一条巨龙的残骸,饱经岁月的蚀刻,雄风不再,远去了烽火硝烟,坍塌残颓中透出几多悲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湮灭于山野,走向最后的归宿”。

长城把最美一段留给了河北

司马台长城

乌云压顶似科幻大片

8月的一个傍晚,一片乌云以压顶之势,掠过司马台长城的天梯,显示出美国科幻大片般的雄浑气概。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蓟辽总督谭纶加固,全长5.4公里,有故楼35座。这里山势陡峭,地势险峻,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墙体既有常见的类型,也有适应悬崖峭壁山势而建的半边墙类型;既有随缓坡而舒展的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阶梯叠进的“天梯”。(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