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分析王朗單挑太史慈。王朗與太史慈互相鏖戰,打了這麼久,卻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獲勝,可謂難分勝負,兩人武功應該也相差不大。

提及王朗,讓人不禁想起他在《三國演義》中一個特別滑稽的片段:兩軍交戰之際,諸葛亮在陣前對王朗一陣痛罵,結果王朗大喝一聲,從馬上栽下來,一命嗚呼。這被罵死也真是一個奇說,王朗作爲魏國一位重要人物,真的就這樣不堪一擊嗎?

其實,《三國演義》作爲一部經典的小說,作爲一件文學作品,不免有些誇大其詞的部分。在正史上,王朗的真實死因是病死。不僅如此,王朗在歷史上的並不是個迂腐儒生,相反文武兼備,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認真瞭解三國的人就知道,王朗本人而是個武力值爆表的英猛漢子,甚至有人說,王朗是那個時代文官中的武功第一高手。

首先分析王朗單挑太史慈。

原來這王朗年輕的時候,和超一流武將太史慈真刀真槍幹過一仗。《三國演義》中寫道:

孫策大怒,正待交戰,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馬舞刀,與慈戰不數合,朗將周聽,殺出助戰;孫策陣中黃蓋,飛馬接住周聽交鋒。兩下鼓聲大震,互相鏖戰。

意思就是說,我們都是本着大義來解救人民於水火的,你爲什麼要在此攔截,助紂爲虐?王朗對罵說:“你們這羣人真是貪得無厭,既然佔據吳地,還想強行吞併我們的地界,我今天要連着一塊把嚴氏的仇給報了!”

不想激怒了孫策,孫策正想上前與之交戰時,太史慈早已策馬來到陣前。王朗也一點不慫,拍馬舞刀,前去迎戰太史慈,王朗與慈戰進行了數十回合的戰鬥,都不曾得出勝負。

太史慈是何等人物?在當時的東吳猛將排行榜中,那可是數一數二的,實力比堪稱東吳版趙雲的甘寧還要略勝一籌,就連魏國有名的大將張遼都不是他的對手。此外,太史慈更有“北海救孔融、酣戰小霸王、從徵平吳越”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等讓人心生敬佩的英勇事蹟。

看兩方僵持不下,王朗一方部將周聽,殺出助戰;孫策陣中的黃蓋,策馬飛奔而來接住周聽的交鋒。這下兩邊鼓聲大震,開始了互相鏖戰。這時忽然王朗陣營後方陣腳大亂,一隊彪軍從背後抄襲而來。

王朗大喫一驚,急急忙忙從於太史慈的打鬥中脫身出來,回馬來迎,才知道是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對王朗軍進行了前後夾攻。最後王朗寡不敵衆,與白虎、周聽殺出條血路,逃進城中,拽起了吊橋,城門也堅閉起來。

其次分析王朗武力值。

由此可見,王朗的武力是不輸於太史慈的,要知道太史慈可是整個三國都有數的名將。但是王朗卻能和他打平,最後被偷襲了才停了下來,而且還能在亂軍中殺出一條血路。

王朗與太史慈互相鏖戰,打了這麼久,卻誰也沒有絕對的把握獲勝,可謂難分勝負,兩人武功應該也相差不大。最後儘管周瑜與程普引軍刺斜殺來,王朗不僅沒有喫虧而且還可以全身而退,若是沒有相當強硬的實力肯定做不到。若說他單純是個儒生你敢信嗎?

至於爲什麼會被羅貫中設定爲文弱不堪,並被諸葛亮罵死的結局,一個原因是爲了更好地塑造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說這個事情也並不是空穴來風。王朗本爲漢室守衛,會稽戰敗後,就投降了孫策。再接着通過曹操舉薦入朝,不事忠君,投靠了魏國官至大理。

曹丕時升任御史大夫、安陵亭侯,曹魏廢漢升任司空、樂平鄉侯,曹睿繼位晉升爲司徒、蘭陵侯。明爲漢臣,實爲魏臣;不忠漢室,卻忠魏國,這樣的經歷被後人所詬病,這也是羅貫中要寫他被罵死的主要原因。

王朗浴血奮戰保衛城池。

再回到在三國早期王朗任會稽太守,建安元年(196年),孫策南攻會稽,王朗視死如歸率軍抵禦,終因不敵被孫策打敗。《三國志 鍾繇華歆王朗傳》:

孫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爲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爲漢吏,宜保城邑,遂舉兵與策戰,敗績,浮海至東冶。策又追擊,大破之。朗乃詣策。策以朗儒雅,詰讓而不害。

王朗沒有因爲貪生怕死拋棄子民,而是不顧一切奮力保衛城池,從這裏看,他也算是一員好漢了。王朗的武力值也居於上等武將之列,雖說他是文官出身,但是在與太史慈的單挑中,表現出來的卻是身手不凡,英猛無畏,在這一點上,應該對他的武力值有所改觀。

你是如何看待王朗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