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汉室实力衰颓,各诸侯纷纷脱离汉室的控制,自立为王。刘焉也是这众多诸侯的其中之一。刘焉借口到益州镇守疆土,暗中为自己谋划势力,进而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成了独霸一方的诸侯。

而刘焉死后,其子刘璋便继承了刘焉的位子,在刘焉的部下老臣,以及赵韪等人的支持下,才顺利成为益州的掌控者。但即使刘璋处于拥有众多将士,广阔的地盘,以及种种有利因素的条件下,在其想要对付张鲁时,却还是要请刘备前来帮忙,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又有什么原因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刘璋性子懦弱,虽为继承者,但受到压制,并无实权,难以调兵遣将。

据史料记载,刘璋性子\'\'温仁\'\',其实也就是性格懦弱多疑。在刘焉死后,以赵韪为首的益州官吏希望利用刘璋的这个性格特点,侵蚀益州势力。于是上书,推举他继掌益州刺史。但是刘璋虽然最后成功继位,可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权力。

因为他的部下赵韪已经在暗中收拢益州势力了。因刘璋性情柔弱,缺乏威信,当束州入侵时,刘璋就没有能力制止,导致益州官吏心存怨气。而赵韪则因此讨得了益州百姓和士兵的欢心。

而刘璋对此却毫不知情,更是放心的将益州管控大权交给赵韪。就如同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其的评价:

璋才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乘致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

刘璋本来出生宦官之家,一路顺风顺水,根本就没有受到足够的磨砺,又何谈能够带领益州走向强盛呢?身边又有赵韪这样心存二念的部下在虎视眈眈,可以说是腹背受敌了。而赵韪之后更是变本加厉,暗中勾益州的世家望族,企图取刘璋而代之。处于如此境地的刘璋,自身也无反抗之实力。又怎么不会寻求刘备的帮助呢?

第二,刘璋继位十分仓促,在朝堂中也没有值得信赖之人,唯有向外求助这条路。

上文就已经提到了,刘璋之所以能当上益州牧的位置,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刘焉是上一任益州牧。当年刘焉主政西川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威信,其武力镇压了一大批豪强。虽然短时间内解决了问题,但是也为后来刘氏家族与西川豪强的对峙埋下了隐患。在刘璋继位后,当地的地方豪强又发动了叛乱,刘璋虽然最终平定了此次叛乱,但也不代表他就真正融入了益州这个团体。

刘璋虽然平定了西川豪强的叛乱,且为其平定叛乱的主力,便是其父刘焉当时在益州招募的团队,\'\'东州兵\'\'。但是即便\'\'东州兵\'\'成为了平定叛乱的主力,也并不代表这里面全部都是刘璋可信的部下。

刘璋在益州的威信和统治地位都十分不稳。他的敌对者,益州当地的士族豪强们都在等着看刘璋众叛亲离。而刘璋的部下,像张松、法正这样的,随时等着寻找机会叛离刘璋的人也不在少数。况且其继位也不算十分的名正言顺,其在益州又无根基,也唯有求助刘备这一条路可走了。

第三,张鲁此人实力不虚,实为刘璋之劲敌,为求安稳,刘璋也需向外求助。

前面就已经提到了,刘璋此人性格虽然十分懦弱,但同时却又极为多疑。可以说正是因为刘璋的性格,才导致了张鲁的问题产生。因为早在刘璋接替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前,张鲁就已经表现的十分骄纵不堪了。

这简直就是在挑衅刘璋作为益州掌控者的威信。而刘璋的反应也是直接激化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刘璋直接杀掉张鲁在益州的母亲和弟弟。这样不理智的行为,实在不可行。

而刘璋这样的做法,恰恰表明了刘璋面对张鲁的心虚。因为张鲁这个人虽然张狂,但是实力确实一点不虚的。张鲁此人在占据汉中期间,成立了一个五斗米教,这样的宗教组织,在当时可以拢聚的势力是难以想象的。而张鲁更是利用五斗米教,顺利逃出刘璋的掌控。且在汉中站稳的脚跟,并不断地壮大实力,变得越来越强。

马超后来又投靠张鲁,这极大地增加了他的实力。况且如果张鲁没有一点实力的话,又怎么会能够在汉中盘踞将近三十年呢?而张鲁又因为刘璋的偏激行为,背负了杀母杀弟之仇,为求自己的安全,刘璋也会向外界求助。

由此可知,刘璋虽然兵多将广地盘大,但是兵不可用,将有二心,所据地盘也不安稳,再加上张鲁实力强大,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向刘备求助也无可厚非。

你是如何看待刘璋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