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战国时代的人,中华大地经过春秋五霸的连年纷争,在战国时代只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几个强国。


在古代,最缺什么?缺人,缺人才。有人才就能富国强兵,有人就有人种地,就有人打仗,这等好事谁不想干。


所以各个国家都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招揽人才,让其他国家的老百姓迁到自己的国家居住,而且当时各国还深受西周文化影响,讲究社稷为重,民为本,君为轻。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但至少上台面上得过得去。


但自从出来了个商鞅,其他国家都彻底傻眼了,“还能这么玩?”。连商鞅本鞅自己,都把自己玩进去了。



命运的转折

商鞅出生在卫国,所以原名卫鞅,后来去了秦国,被封于商地,才叫商鞅。


商鞅年轻的时候跟随魏国大臣公孙痤,公孙大人慧眼识珠,看出这个小伙子不是一般人啊,所以很器重商鞅。


后来公孙痤病危,马上就要翘辫子的时候,魏惠王来看望他。


公孙痤握住魏王的手说:“卫鞅这小伙子不错啊,别看他年轻,但身负奇才,魏王如果封他为相,定能辅助大王成就一番霸业”。


结果魏惠王只是嗯嗯啊啊的打发几句,“嗯,嗯,挺好的”


公孙痤是个明白人,见魏惠王没这个意思,又跟魏王说:“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那么就杀掉他,此人如果不能效力魏国,必成大患”。


魏王走后,公孙痤觉得自己太不地道了,简直不是个东西啊,怎么能这么对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呢。


于是召见商鞅,把他和魏王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商鞅,对商鞅说:“你还是快走吧,但如果有一天,你带兵攻入魏国,请务必念及旧情,留我大魏宗庙子嗣一条活路,不要赶尽杀绝。”


顺便说一句,后来商鞅成为秦相,并没有给他之前的主子这个面子。


商鞅还是商鞅,在这个存亡之秋,年轻的商鞅展现了超出年龄的沉着与智慧。


商鞅答道:“大王既然不启用我,那一定是不知道我的才能,既然不知道我的才能,那又怎么会杀我呢”。


话虽这么说,商鞅还是长别魏国土地,前往秦国。



我看高你了

到了秦国,商鞅找到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同意向秦孝公内荐商鞅。


秦孝公与商鞅的第一次见面,商鞅跟秦孝公高谈尧舜禹汤的帝道,秦孝公听的要睡着了。事后秦孝公很不高兴,告诉景监让商鞅滚蛋。


商鞅知道后,恳请景监跟秦孝公说说情,给个机会行不行。秦孝公同意了,秦孝公还是挺讲究的。


5天后,商鞅再次觐见秦孝公,这次商鞅给秦孝公大谈周文、武王的王道,这次秦孝公虽然也不太高兴,但说“这个商鞅可以一起聊聊天”。


景监把秦孝公的话告诉了商鞅,商鞅答道:“请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次我一定能说服秦孝公”。


第三次,商鞅跟秦孝公谈的是春秋五霸的霸道,结果秦孝公听的入了迷,差点从椅子上掉下去。


事后,景监很纳闷,:“你竟然知道大王希望听称霸的霸道,为什么前两次要说什么帝道、王道呢?”


商鞅微微一笑说:“咳,我要是刚开始就跟他说这些,他若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主公,那我不是把他看扁了吗?”。



七伤拳

这次会谈之后,商鞅一步登天,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之后的事,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都讲了“商鞅变法”。


但历史课本一般把商鞅作为正面人物来评价,但真实的商鞅你从上面的描述中就会感觉到,这恐怕不是历史的真相。


商鞅的改革政策在历史课本中被总结为四个字“重农抑商”,而商鞅的形象一般是改革先锋。


实际上,商鞅的政策完全是个损人不利己的策略,在金庸武侠里,有一种武功叫“七伤拳”,在打别人的时候,也会让自己受到严重的内伤,当然这种功夫肯定不是什么名门正派的武功,一般都是魔教的不入流功夫。


商鞅的改革策略就是这种歪门邪道。


抑商

我们先说抑商,在春秋战国,人分为四等,士农工商,商人因为要做生意,所以喜欢四处流窜,最难管理,是重点管控对象,管控手法有三点:


1、秦国不允许粮食贸易,在战乱年代,粮食是最珍贵的物资,能吃饱饭是黎民百姓的一生奢求。禁止了粮食贸易,几乎等同于禁止了商业。


另外,因为不允许粮食贸易,那要吃饭只能自己去种地,而农民是最朴实最好管理的。


2、对商业苛以重税,做生意几乎赚不到钱。赚不到钱,谁还做生意。


3、降低商人的排位,在秦国,商人和入赘是最低等的人。最脏、最累、最危险的活都给商人干。


比如征兵首先找商人,打仗就让商人去敌人墙头当敢死队。在秦国做点小买卖那真是用生命在做买卖,谁还敢做。


禁止了商业,就禁止了货币,没有了货币,就没人与秦王争利,秦王这是要取天下之利啊。当时大家都受西周文化影响,治国讲究王德,秦国这种玩法,直接把大家都看傻了。


重农

我们再说重农,重农的意思可不是重视农业,也不是重视农民,而是重点管理农民。商鞅的认知是国强则民弱,民强则国弱。要把“霸道”玩转,那就得让全国人民穷的跟狗一样,才能听话。


因为农民严重依赖土地生存,流动性极弱,跑了和尚你跑不了庙,所以农民是商鞅重点管控对象,至于商人,上面已经说过了。


为什么历史课本上总说商鞅的重农是重视农业呢?历史课本给的答案是,秦国男人每人都能得到田地的分配,这不就是孔孟的“百亩之田,五亩之宅”的理想之国吗?所以商鞅是改革家,重视农民。


错,商鞅确实给秦国男士分土地,但不是无条件的,标准是军功,如果你在战场上砍一颗头,那就分给你五十亩土地。这可真是刀口噬血的日子啊。你想跟我要土地,你就去抢人头。


秦国军队,以5人为一小队,一个人头50亩地,如果一个小队一个人头都收不到,小队长请你献出你的人头。


这种激励是有效而且野蛮的,秦国士兵为了土地,完全成了不要命的亡命之徒。甚至秦兵自己也会为了人头自相残杀,那可是50亩土地啊。


秦人喜欢黑色,所以在战国时代,黑色的潮水吞噬了整个中华大地,黑云压城城欲摧啊。


但还有个问题,虽然陕北汉子是挺实在的,但人家不傻啊,在你秦国生意不让做,粮食不让买,还得去砍人头,我不和你玩了,我跑不行嘛?还真就不行。



弄死你

为了防止老百姓逃跑,商鞅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1、首创户籍制,以前大家是宗族一起,互帮互助,一起抵御风险,现在我把你们拆开,按家庭为单位,看你还怎么反抗,宗族我收拾不了,你个小家庭我还收拾不了你了?而且以5户为编队,如果有一户要造反,5户全部杀光!


另外,税收也以户为单位,税率之高令小老百姓水深火热。这就是户籍制的老祖宗。


2、愚民政策,战国时期,文化人都学习《诗经》、《尚书》,但人有文化就爱瞎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就想搞点事,这不行!


商鞅规定:胆敢提及《诗经》、《尚书》,献上你的脑袋。胆敢用《诗经》、《尚书》嘲讽大王的,灭族,诛九族这个事就是商鞅首发的,真有创造力。


普通小老百姓只要知道怎么种地,怎么去收人头就行啦,什么诗书,有一个算一个,统统都是辣鸡!他的继任者李斯深得商鞅的精髓,玩的那就更高端了,长江后浪推前浪,把商鞅拍在沙滩上!


3、法家,法家可不是什么法治,这个法说白了就是一言堂,秦王说的话那就是法,你要是敢违反,罚!罚!罚!


商鞅的花样那不是一般的多,凌迟、腰斩、五马分尸、剥皮……,总有一款适合你,甚至你往路上扔垃圾都要割鼻子,就问你怕不怕。



弄死了自己

在商鞅的这种玩法下,收天下之财,愚民,让大家忘掉礼义廉耻,只相信杀戮,三皇五帝夏商周礼仪之邦,到了商鞅大神这,彻底放弃了以德治国,开始使用强制手段恐吓秦人,帮助秦王收取天下钱财,之后的秦始皇嬴政同学,更是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什么民本惟邦,狗屁!


秦国在短期内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但这种战斗力却极大的透支了秦国的生命。


秦国的男人都要去战场上收人头,强壮的收别人人头,体弱的被别人收人头,那问题来了,谁去种地呢?不种地哪来粮食呢?大家喝西北风啊?


以前商人还能从其他地方贩运点粮食,现在好了,全部禁止。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发生了超级通货大膨胀,当时秦国的粮价已经达到一千六百钱一石,是魏国的60倍!秦国的经济崩溃已经箭在弦上了。


秦孝公死后,秦惠公继位,秦惠公要给天下一个交代,总不能说秦孝公不行吧,那就只能找商鞅这个倒霉鬼了。


秦惠公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商鞅。商鞅闻讯逃往自己的封地,商。并起兵反抗秦惠公。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兵败后被秦惠公施以车裂之刑。


如果秦国一直奉行商鞅的政策,那也就没有了后来的秦一统天下,早把自己玩的死死的了。商鞅死后,另一位牛人粉末登场,改变了秦国的命运。


但想想看,商鞅的改革到底是谁的意思,到底是秦孝公还是商鞅呢?


关于商鞅改革的历史意义就不谈了,各位看官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毕竟咱不是历史课本,非要写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