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戰國時代的人,中華大地經過春秋五霸的連年紛爭,在戰國時代只剩下了齊、楚、燕、韓、趙、魏、秦幾個強國。


在古代,最缺什麼?缺人,缺人才。有人才就能富國強兵,有人就有人種地,就有人打仗,這等好事誰不想幹。


所以各個國家都絞盡腦汁的想辦法招攬人才,讓其他國家的老百姓遷到自己的國家居住,而且當時各國還深受西周文化影響,講究社稷爲重,民爲本,君爲輕。不管是不是真心的,但至少上臺面上得過得去。


但自從出來了個商鞅,其他國家都徹底傻眼了,“還能這麼玩?”。連商鞅本鞅自己,都把自己玩進去了。



命運的轉折

商鞅出生在衛國,所以原名衛鞅,後來去了秦國,被封於商地,才叫商鞅。


商鞅年輕的時候跟隨魏國大臣公孫痤,公孫大人慧眼識珠,看出這個小夥子不是一般人啊,所以很器重商鞅。


後來公孫痤病危,馬上就要翹辮子的時候,魏惠王來看望他。


公孫痤握住魏王的手說:“衛鞅這小夥子不錯啊,別看他年輕,但身負奇才,魏王如果封他爲相,定能輔助大王成就一番霸業”。


結果魏惠王只是嗯嗯啊啊的打發幾句,“嗯,嗯,挺好的”


公孫痤是個明白人,見魏惠王沒這個意思,又跟魏王說:“大王如果不能重用他,那麼就殺掉他,此人如果不能效力魏國,必成大患”。


魏王走後,公孫痤覺得自己太不地道了,簡直不是個東西啊,怎麼能這麼對這個年輕有爲的小夥子呢。


於是召見商鞅,把他和魏王說的話全都告訴了商鞅,對商鞅說:“你還是快走吧,但如果有一天,你帶兵攻入魏國,請務必念及舊情,留我大魏宗廟子嗣一條活路,不要趕盡殺絕。”


順便說一句,後來商鞅成爲秦相,並沒有給他之前的主子這個面子。


商鞅還是商鞅,在這個存亡之秋,年輕的商鞅展現了超出年齡的沉着與智慧。


商鞅答道:“大王既然不啓用我,那一定是不知道我的才能,既然不知道我的才能,那又怎麼會殺我呢”。


話雖這麼說,商鞅還是長別魏國土地,前往秦國。



我看高你了

到了秦國,商鞅找到秦孝公的寵臣景監,景監同意向秦孝公內薦商鞅。


秦孝公與商鞅的第一次見面,商鞅跟秦孝公高談堯舜禹湯的帝道,秦孝公聽的要睡着了。事後秦孝公很不高興,告訴景監讓商鞅滾蛋。


商鞅知道後,懇請景監跟秦孝公說說情,給個機會行不行。秦孝公同意了,秦孝公還是挺講究的。


5天后,商鞅再次覲見秦孝公,這次商鞅給秦孝公大談周文、武王的王道,這次秦孝公雖然也不太高興,但說“這個商鞅可以一起聊聊天”。


景監把秦孝公的話告訴了商鞅,商鞅答道:“請再給我一次機會,這次我一定能說服秦孝公”。


第三次,商鞅跟秦孝公談的是春秋五霸的霸道,結果秦孝公聽的入了迷,差點從椅子上掉下去。


事後,景監很納悶,:“你竟然知道大王希望聽稱霸的霸道,爲什麼前兩次要說什麼帝道、王道呢?”


商鞅微微一笑說:“咳,我要是剛開始就跟他說這些,他若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主公,那我不是把他看扁了嗎?”。



七傷拳

這次會談之後,商鞅一步登天,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負了。之後的事,在我們的歷史課本都講了“商鞅變法”。


但歷史課本一般把商鞅作爲正面人物來評價,但真實的商鞅你從上面的描述中就會感覺到,這恐怕不是歷史的真相。


商鞅的改革政策在歷史課本中被總結爲四個字“重農抑商”,而商鞅的形象一般是改革先鋒。


實際上,商鞅的政策完全是個損人不利己的策略,在金庸武俠裏,有一種武功叫“七傷拳”,在打別人的時候,也會讓自己受到嚴重的內傷,當然這種功夫肯定不是什麼名門正派的武功,一般都是魔教的不入流功夫。


商鞅的改革策略就是這種歪門邪道。


抑商

我們先說抑商,在春秋戰國,人分爲四等,士農工商,商人因爲要做生意,所以喜歡四處流竄,最難管理,是重點管控對象,管控手法有三點:


1、秦國不允許糧食貿易,在戰亂年代,糧食是最珍貴的物資,能喫飽飯是黎民百姓的一生奢求。禁止了糧食貿易,幾乎等同於禁止了商業。


另外,因爲不允許糧食貿易,那要喫飯只能自己去種地,而農民是最樸實最好管理的。


2、對商業苛以重稅,做生意幾乎賺不到錢。賺不到錢,誰還做生意。


3、降低商人的排位,在秦國,商人和入贅是最低等的人。最髒、最累、最危險的活都給商人幹。


比如徵兵首先找商人,打仗就讓商人去敵人牆頭當敢死隊。在秦國做點小買賣那真是用生命在做買賣,誰還敢做。


禁止了商業,就禁止了貨幣,沒有了貨幣,就沒人與秦王爭利,秦王這是要取天下之利啊。當時大家都受西周文化影響,治國講究王德,秦國這種玩法,直接把大家都看傻了。


重農

我們再說重農,重農的意思可不是重視農業,也不是重視農民,而是重點管理農民。商鞅的認知是國強則民弱,民強則國弱。要把“霸道”玩轉,那就得讓全國人民窮的跟狗一樣,才能聽話。


因爲農民嚴重依賴土地生存,流動性極弱,跑了和尚你跑不了廟,所以農民是商鞅重點管控對象,至於商人,上面已經說過了。


爲什麼歷史課本上總說商鞅的重農是重視農業呢?歷史課本給的答案是,秦國男人每人都能得到田地的分配,這不就是孔孟的“百畝之田,五畝之宅”的理想之國嗎?所以商鞅是改革家,重視農民。


錯,商鞅確實給秦國男士分土地,但不是無條件的,標準是軍功,如果你在戰場上砍一顆頭,那就分給你五十畝土地。這可真是刀口噬血的日子啊。你想跟我要土地,你就去搶人頭。


秦國軍隊,以5人爲一小隊,一個人頭50畝地,如果一個小隊一個人頭都收不到,小隊長請你獻出你的人頭。


這種激勵是有效而且野蠻的,秦國士兵爲了土地,完全成了不要命的亡命之徒。甚至秦兵自己也會爲了人頭自相殘殺,那可是50畝土地啊。


秦人喜歡黑色,所以在戰國時代,黑色的潮水吞噬了整個中華大地,黑雲壓城城欲摧啊。


但還有個問題,雖然陝北漢子是挺實在的,但人家不傻啊,在你秦國生意不讓做,糧食不讓買,還得去砍人頭,我不和你玩了,我跑不行嘛?還真就不行。



弄死你

爲了防止老百姓逃跑,商鞅有自己的一套辦法。


1、首創戶籍制,以前大家是宗族一起,互幫互助,一起抵禦風險,現在我把你們拆開,按家庭爲單位,看你還怎麼反抗,宗族我收拾不了,你個小家庭我還收拾不了你了?而且以5戶爲編隊,如果有一戶要造反,5戶全部殺光!


另外,稅收也以戶爲單位,稅率之高令小老百姓水深火熱。這就是戶籍制的老祖宗。


2、愚民政策,戰國時期,文化人都學習《詩經》、《尚書》,但人有文化就愛瞎琢磨,琢磨來琢磨去,就想搞點事,這不行!


商鞅規定:膽敢提及《詩經》、《尚書》,獻上你的腦袋。膽敢用《詩經》、《尚書》嘲諷大王的,滅族,誅九族這個事就是商鞅首發的,真有創造力。


普通小老百姓只要知道怎麼種地,怎麼去收人頭就行啦,什麼詩書,有一個算一個,統統都是辣雞!他的繼任者李斯深得商鞅的精髓,玩的那就更高端了,長江後浪推前浪,把商鞅拍在沙灘上!


3、法家,法家可不是什麼法治,這個法說白了就是一言堂,秦王說的話那就是法,你要是敢違反,罰!罰!罰!


商鞅的花樣那不是一般的多,凌遲、腰斬、五馬分屍、剝皮……,總有一款適合你,甚至你往路上扔垃圾都要割鼻子,就問你怕不怕。



弄死了自己

在商鞅的這種玩法下,收天下之財,愚民,讓大家忘掉禮義廉恥,只相信殺戮,三皇五帝夏商周禮儀之邦,到了商鞅大神這,徹底放棄了以德治國,開始使用強制手段恐嚇秦人,幫助秦王收取天下錢財,之後的秦始皇嬴政同學,更是把這種精神發揚光大,什麼民本惟邦,狗屁!


秦國在短期內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但這種戰鬥力卻極大的透支了秦國的生命。


秦國的男人都要去戰場上收人頭,強壯的收別人人頭,體弱的被別人收人頭,那問題來了,誰去種地呢?不種地哪來糧食呢?大家喝西北風啊?


以前商人還能從其他地方販運點糧食,現在好了,全部禁止。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發生了超級通貨大膨脹,當時秦國的糧價已經達到一千六百錢一石,是魏國的60倍!秦國的經濟崩潰已經箭在弦上了。


秦孝公死後,秦惠公繼位,秦惠公要給天下一個交代,總不能說秦孝公不行吧,那就只能找商鞅這個倒黴鬼了。


秦惠公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商鞅。商鞅聞訊逃往自己的封地,商。並起兵反抗秦惠公。但終究胳膊擰不過大腿,兵敗後被秦惠公施以車裂之刑。


如果秦國一直奉行商鞅的政策,那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秦一統天下,早把自己玩的死死的了。商鞅死後,另一位牛人粉末登場,改變了秦國的命運。


但想想看,商鞅的改革到底是誰的意思,到底是秦孝公還是商鞅呢?


關於商鞅改革的歷史意義就不談了,各位看官應該有自己的看法,畢竟咱不是歷史課本,非要寫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