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開始只是僻處西陲的一個小封國,隨後通過不斷對西和南邊兼併,同時通過兼併強化自身武裝力量,與戎狄爭奪生存空間,兼併巴蜀,與三晉相抗爭,一舉成爲春秋時期的一方霸主,到了戰國時期成爲擁有“車千乘,騎萬匹,帶甲百餘萬川的軍事力量,與當時的楚國勢均力敵,秦強則楚弱,秦弱則楚強。

後來秦孝公又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完全被納入“耕能”的軌道,人們崇尚戰功,武道精神。所以說,秦國的興盛奉行的是一條武力征服、霸有天下的發展路線。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鞅始見秦孝公,先“說公以帝道”,又“說公以王道”,孝公都不感興趣,最後“說公以霸道”。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
可見秦孝公欣賞的是霸道,是如何快速強國稱帝的方法;而這種傾向一直延續到了秦朝,其發展路線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前代的繼續,經過數代國君的勵精圖治,秦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文化。

我們再來談談“文化”,這一詞的內涵極爲豐富,從廣義來說,在歷史社會實踐中,人類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講,對秦國人來說,是指其崇尚強權,崇尚武力的意識和思想形態,以及發展成爲一種尚武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秦朝文化自是從廣義而言,是一個以政治統一爲背景的全國性的文化,而非地域文化。秦王朝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許多法律制度,政策,由於是首創,自有諸多不完備之多,其文化發展也是如此,表現出很大的不成熟性。
其一就是重武功輕文治,是秦人一貫的傳統;秦始皇以爲在馬上可以得天下,亦可以在馬上治天下,而秦人的那種尚軍功的心理,是商鞅變法強化的結果;商鞅規定軍功爵,在前線斬得敵人首級多少來計算,官爵的提升是和斬得敵人首級的軍功成正比的。

這就是造成秦人貪狠強力,唯利是圖的風氣的主要根源,人們刻薄少恩,急功近利,正如賈誼所言“商君遺禮儀,棄仁恩,並心於進取,行之二歲,秦倍甘敗。”秦始皇稱帝后繼續推行二十等爵制,包括分封爵候,以此來獎勵農耕和有軍功者。
秦始皇爲追求長生,一味的相信方士的胡謅,燕入盧生“奏錄圖書,日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蒙恬發兵30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川,同時大興武力,勞民傷財。據晁錯認爲“秦起兵而攻胡、粵者非以衛邊地,而牧民死也,貪戾而散廣大也。”而北伐匈奴和南戍五嶺,在客觀上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其動作太猛,民不安其處,必將超過人們的耐受力。

作爲文治方面一個重要標準的教育,特別是儒家教育,在秦朝發展緩慢;主要措施有“書同文”、“行同倫”、“設三老以掌教化”,“頒挾書令”、“禁遊宦”和“禁私學,以吏爲師”等。
商鞅認爲詩書“無益於治”,捧斥禮樂,所以,秦朝是不允許學詩書禮樂的;雖然秦在明面上也設置了七十個博士,但“特各員弗用”,只備政府顧問,並不承擔教學工作,而且商鞅將儒家與遊食者並稱,這樣的教育是偏狹的、不健全的,令人遺憾的是秦朝始終未注意到設立官學,忽視教育的社會作用。

秦朝過分偏重武功而輕文治,導致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正如陸賈所說:“蒙恬討亂於外,李斯治法於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奸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用人是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的重大問題;由此陸賈的“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成爲後世中國封建統治者長期奉行的方針。
一個政權的興衰,關鍵在於國家的治理政策以及政令執行的疏鬆,而秦國在政令和法度上極爲嚴苛,秦國子民不堪這樣的壓迫,也曾有許多文人進諫,然而秦朝始終是以法家思想作爲其統治思想的。

1、商鞅的獎勵耕戰和韓非的以往爲治,在秦國發展史上有成功的經驗,對此應當好好繼承,畢竟秦國的富強,崛起,稱霸,統一天下都是靠法治變法而成功的。
2、秦始皇信奉五德說,秦滅了周的火,屬水德,而與水德相適應的則是法治。
3、秦始皇的性格特徵較爲強權,他始終認爲沒有權力辦不到的事,並且他認爲秦國的長治久安是必須統治者強大和剛硬,法律就是最好的治國武器,於是秦始皇急法,久者不赦。
很多史學家認爲,秦始皇明顯受了秦人功利性傳統的影響,喜歡特立獨行,妄想靠法律來迅速達到目的,也因此秦始皇繼續推行和發展商鞍、韓非一派的法家政策,並把它發展到了極致。

對於刑罰,秦始皇極度重視和依靠刑罰來統治天下,不但“事統上法”,而且“專任刑罰”,“樂以刑殺爲威,天下侵罪持祿,莫敢盡忠州”;秦朝刑法繁苛,單是死刑,就有棄市、腰斬、車裂、梟首、具五刑等十多種,被罰作刑徒的人極其衆多,使全國變成大監獄。
偷盜之類行爲也要重罰,“竊馬者死,竊牛車裂,又開鑿了靈渠、威渠等大工程,同時把農民遷到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去開拓邊疆,人們苦不堪言。正如歷史評價所說的“不善於轉軌”。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是向六國統治者鬥爭,而建立大一統帝國之後,面對的是手無寸鐵的人民;與統治者鬥爭可以用武力去奪取,而與人民則應以仁義爲本;賈誼曾指緣由:“秦併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然而,秦朝在統一後,仍猛烈地執行法家政策,殊不知情勢己變;卻還固守過去的老政策不變;豈不謬哉?

秦國的興盛和衰敗只在眨眼幾十年,秦朝的失敗,也爲後世的王朝統治者做出了一個失敗的榜樣,治國不僅需要法,同時也需要用禮來進行調節;要想王朝長盛久安,那麼在國家思想和民生生活上,帝王就需要主動的轉換思維。

而宋朝歷經多次變法改革,爲何總是失敗,那是因爲改革者們總是一味的激進改革,卻從未思考改革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長久的扭轉和調和,而秦亡的主要原因,也不在於殘暴和施壓,關鍵還是在治國思想守舊。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鑑》、《過秦論》、《後漢書》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