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最开始只是僻处西陲的一个小封国,随后通过不断对西和南边兼并,同时通过兼并强化自身武装力量,与戎狄争夺生存空间,兼并巴蜀,与三晋相抗争,一举成为春秋时期的一方霸主,到了战国时期成为拥有“车千乘,骑万匹,带甲百余万川的军事力量,与当时的楚国势均力敌,秦强则楚弱,秦弱则楚强。

后来秦孝公又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完全被纳入“耕能”的轨道,人们崇尚战功,武道精神。所以说,秦国的兴盛奉行的是一条武力征服、霸有天下的发展路线。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商鞅始见秦孝公,先“说公以帝道”,又“说公以王道”,孝公都不感兴趣,最后“说公以霸道”。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可见秦孝公欣赏的是霸道,是如何快速强国称帝的方法;而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了秦朝,其发展路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前代的继续,经过数代国君的励精图治,秦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

我们再来谈谈“文化”,这一词的内涵极为丰富,从广义来说,在历史社会实践中,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讲,对秦国人来说,是指其崇尚强权,崇尚武力的意识和思想形态,以及发展成为一种尚武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秦朝文化自是从广义而言,是一个以政治统一为背景的全国性的文化,而非地域文化。秦王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许多法律制度,政策,由于是首创,自有诸多不完备之多,其文化发展也是如此,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
其一就是重武功轻文治,是秦人一贯的传统;秦始皇以为在马上可以得天下,亦可以在马上治天下,而秦人的那种尚军功的心理,是商鞅变法强化的结果;商鞅规定军功爵,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官爵的提升是和斩得敌人首级的军功成正比的。

这就是造成秦人贪狠强力,唯利是图的风气的主要根源,人们刻薄少恩,急功近利,正如贾谊所言“商君遗礼仪,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倍甘败。”秦始皇称帝后继续推行二十等爵制,包括分封爵候,以此来奖励农耕和有军功者。
秦始皇为追求长生,一味的相信方士的胡诌,燕入卢生“奏录图书,日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蒙恬发兵30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川,同时大兴武力,劳民伤财。据晁错认为“秦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牧民死也,贪戾而散广大也。”而北伐匈奴和南戍五岭,在客观上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其动作太猛,民不安其处,必将超过人们的耐受力。

作为文治方面一个重要标准的教育,特别是儒家教育,在秦朝发展缓慢;主要措施有“书同文”、“行同伦”、“设三老以掌教化”,“颁挟书令”、“禁游宦”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等。
商鞅认为诗书“无益于治”,捧斥礼乐,所以,秦朝是不允许学诗书礼乐的;虽然秦在明面上也设置了七十个博士,但“特各员弗用”,只备政府顾问,并不承担教学工作,而且商鞅将儒家与游食者并称,这样的教育是偏狭的、不健全的,令人遗憾的是秦朝始终未注意到设立官学,忽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秦朝过分偏重武功而轻文治,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正如陆贾所说:“蒙恬讨乱于外,李斯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用人是关系到国家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由此陆贾的“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成为后世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的方针。
一个政权的兴衰,关键在于国家的治理政策以及政令执行的疏松,而秦国在政令和法度上极为严苛,秦国子民不堪这样的压迫,也曾有许多文人进谏,然而秦朝始终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其统治思想的。

1、商鞅的奖励耕战和韩非的以往为治,在秦国发展史上有成功的经验,对此应当好好继承,毕竟秦国的富强,崛起,称霸,统一天下都是靠法治变法而成功的。
2、秦始皇信奉五德说,秦灭了周的火,属水德,而与水德相适应的则是法治。
3、秦始皇的性格特征较为强权,他始终认为没有权力办不到的事,并且他认为秦国的长治久安是必须统治者强大和刚硬,法律就是最好的治国武器,于是秦始皇急法,久者不赦。
很多史学家认为,秦始皇明显受了秦人功利性传统的影响,喜欢特立独行,妄想靠法律来迅速达到目的,也因此秦始皇继续推行和发展商鞍、韩非一派的法家政策,并把它发展到了极致。

对于刑罚,秦始皇极度重视和依靠刑罚来统治天下,不但“事统上法”,而且“专任刑罚”,“乐以刑杀为威,天下侵罪持禄,莫敢尽忠州”;秦朝刑法繁苛,单是死刑,就有弃市、腰斩、车裂、枭首、具五刑等十多种,被罚作刑徒的人极其众多,使全国变成大监狱。
偷盗之类行为也要重罚,“窃马者死,窃牛车裂,又开凿了灵渠、威渠等大工程,同时把农民迁到劳动力不足的地方去开拓边疆,人们苦不堪言。正如历史评价所说的“不善于转轨”。
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是向六国统治者斗争,而建立大一统帝国之后,面对的是手无寸铁的人民;与统治者斗争可以用武力去夺取,而与人民则应以仁义为本;贾谊曾指缘由:“秦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然而,秦朝在统一后,仍猛烈地执行法家政策,殊不知情势己变;却还固守过去的老政策不变;岂不谬哉?

秦国的兴盛和衰败只在眨眼几十年,秦朝的失败,也为后世的王朝统治者做出了一个失败的榜样,治国不仅需要法,同时也需要用礼来进行调节;要想王朝长盛久安,那么在国家思想和民生生活上,帝王就需要主动的转换思维。

而宋朝历经多次变法改革,为何总是失败,那是因为改革者们总是一味的激进改革,却从未思考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长久的扭转和调和,而秦亡的主要原因,也不在于残暴和施压,关键还是在治国思想守旧。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过秦论》、《后汉书》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