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採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蠶食了六國的力量,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給兒子秦昭襄王一個更加完善強悍的秦國,爲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看自己的功績有大成,可以比肩天下諸王,秦國也不是羸弱的秦國,在張儀的支持下,效仿魏惠王、齊威王,於龍門自立爲王始稱秦王,是爲秦惠文王,改元爲更元元年。

糾糾老秦,共赴國難!
秦人作爲一個勇武善鬥、團結的部族,立足於陝秦之地,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代,是不折不扣的純正華夏民族血統部族。秦人自強不息,從飼馬的營生幹起,苦心經營千年,歷經曲折磨難,每每愈挫愈勇,以至於最終實現了秦人部族的偉大夢想,統一中原,建立華夏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
春秋時代,秦穆公安定犬戎,成功躋身爲霸主諸侯後,百年間一直未能出現一個合適的統治者,秦國的國力在舊的制度下,國力日漸衰竭。戰國前期,秦國一直受山東六國打壓,割地賠款。魏國、楚國兩大鄰近國,戎族分支義渠,都是秦國的勁敵。直至戰國中期秦獻公、秦孝公的出現,秦國才得以開始不斷強大的征伐之旅。
秦獻公時期,秦國公族士大夫權利集中的舊制度,在統治中弊端已然清晰,重要權利掌握在嬴氏親族手中,很多國事決策和推行都難以順利。加上封建傳統,長幼尊卑尊親重孝等觀念的影響,更是給統治帶來了困難。對外只能平平示弱,割地議和的事時常發生,秦國的戰力弱無法與強國正面較量。
在如此情形下,秦獻公勵精圖治,主動謀求新的發展,推出一系列的政策,使得秦國有了新的面貌。諸如廢止活人殉葬制度,地區制度改建,整治市場經濟建立稅收,改制土地制度,改制奴隸制度等,在這些層面上都有作出新的積極性的探索。

正是秦獻公的統治有了這些積極的探索,耳濡目染之中給了秦孝公啓發,孝公當政以後,纔會如此有遠見,全力支持變法圖強。孝公時期的秦國如日初升,同時卻仍舊危機四伏。即位初期的孝公爲積累經驗,在外交上非常謹慎的沿用獻公的對外政策,割地議和安定邊境,以謀求國內平穩的發展機會。
秦孝公即位第二年(前360年)開始,廣佈求賢令,身在魏國的衛國公族公孫鞅因深知不能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於是乎起身前往秦國投奔秦孝公。公孫鞅的到來,直接決定了戰國曆史的走向。孝公經過幾輪考覈,瞭解了公孫鞅的政治才幹之後,對其大加讚賞並推心置腹的暢談幾天。公孫鞅的變法,被推上了日程。前359年,公孫鞅的《墾草令》頒佈,全面改革秦國法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以及其他措施。
前350年,孝公解決了一些內憂外患後,繼續任命公孫鞅實行第二次變法,同年命公孫鞅領兵前往咸陽營造新都城。遠離舊都櫟陽,才能真正擺脫公族舊勢力的束縛,這是孝公決定遷都的原因之一,同時咸陽地處函谷關之內易守難攻,比起櫟陽更具戰略優勢,這是其二。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爲:開阡陌封疆,廢井田,制轅田,允許土地私有及買賣、推行縣制、加收口賦、統一度量衡、燔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禁遊宦之民和執行分戶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兩次變法和遷都,使得秦國國內的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國庫開始充盈,軍隊建設也更加強勁有力,秦國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秦孝公對賢才的信任與任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任命公孫鞅爲秦國大良造,這是宰輔之位既掌政治又掌軍事,給公孫鞅封爵封地爲商,故被秦國上下尊稱爲商君,使之名垂千古。更在軍事上,後期接連戰勝欺負秦國已久的魏國,使得魏國也感受到挫敗的滋味。依法治國,使得秦國這一輪初升的朝陽,精神抖越過了山巒出現在上午天空之中。
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年初秦國剛剛擊敗魏軍取得又一次勝利,年末孝公卻因病種去世了。秦國百年來被魏國奪走的河西之地還未盡數拿回,秦孝公便含恨而終。孝公一走,被打壓了二十年的公族舊勢力便又竄出來了,他們也想給自己謀一個未來,於是開始壓制孝公生前所作出的損害公族利益的政策和派系。商鞅被公子虔以謀反之名擒拿,法律差點被廢除。秦國陷入新的危機之中,太子嬴駟登場走入政治中心舞臺。公元前337年,秦惠文君正式主政。
歷史必然,政治的變革向來會有流血犧牲,來搭建舞臺。商君在孝公時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聲望,頗有些功高蓋主的勢頭,這難免會引來時代認知的不滿。秦惠文君有着卓越的遠見,更有着比父親更遠大的志向與抱負。惠文君深知公族勢力無論作何讓步,絕不會輕饒商鞅,於是下令車裂商鞅滅族以平復公族的怨憤。以此爲契機,保存商鞅的法制不被廢立。並在即位前期,用幾年時間與公族周旋,直到取得公族的理解信任後,才得以開展自己的作爲。
秦惠文君對於商鞅,史評價中還有一段公允的論述:
秦惠文君即位後的第一個對手應是商鞅。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成功,商鞅獨掌大權的存在,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是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在法治建設完成後,秦國法制的掌控是雙重性質的,秦惠文君和商鞅。由於擁有巨大的權力,掌權者既是法治的最強維護者,也是法治的最大危害者。而君主制下的法的象徵只能是一個人,商鞅的悲劇根源就在這裏。就算秦孝公沒有暗示,秦惠文君也要除掉商鞅。這個地位的商鞅如果秦國不能繼續使用,也必然是不會放任讓別國來用的。秦惠文君在車裂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純屬公子虔和公孫賈陷害爲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削除了公族最具威脅的勢力。秦孝公沒有完成的收尾工作,由秦惠文君出色地完成了。
商鞅的法制爲何得以沿用到始皇帝時期,這就說明惠文君卓越的決策力,即保留了可令國家強盛的法制利器,又達到了清除妨礙君主利益的勢力的目的,順利的施行王道。
秦惠文君卓絕的遠見還體現在他的知人善任上。孝公重用外族賢能公孫鞅的事蹟,嬴駟自小就看在眼裏,因此深知賢才的秉性。賢能需要的是君主的信任、足夠的支持和施展能力的平臺。惠文君對待人才的方式上,恰到好處的做到了這些要點。
當時,魏地實屬培養人才的英靈之地,齊魯地區也有聞名於世的學宮,都是英雄輩出的地方。然而魏國齊國的國君,都沒有如此氣魄。重用外族士人治理國家,即便有也侷限在公族門下,門檻高機遇少。秦惠文君的求賢令,發的比孝公的牌面更加隆重,廣發英雄帖,聽聞有人前來拜見,更是放下君主的身份,前往宮門迎接。這樣禮遇下士的行爲,傳往開來,那些躍躍欲試想施展自己才幹的人,更加的願意前來自薦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魏國的公孫衍,有犀首之稱,精於兵法善作戰,原是魏國軍營主將龍賈屬下副將,後因魏惠王沒有善用而離開魏國。秦惠文君得知後,便虛心引爲秦軍將領,另其站在秦軍帳中。魏惠王相邦惠施借魏女出嫁秦惠文君和親之機,勒令魏女行刺殺之事,魏女大典之上以匕首刺秦君,秦君受創。同時義渠發兵圍咸陽,秦宗室最後一股反對商鞅新法的頑固勢力甘龍等人也趁機發難欲另立新君,一時朝堂內外危機四伏。
秦惠文君強忍傷痛,命公子疾先平定內亂,然後再令公子華以一萬精兵迎戰義渠五萬圍城兵馬,秦國新法加持與公子華英勇奮戰,大敗義渠並獵殺義渠王。在此秦軍急需修養調整的節骨眼上,魏國發兵河西欲趁機再奪取秦國河西的城池。危難時刻,惠文君思慮再三,毫無保留的任命公孫衍爲主將,迎戰魏軍。犀首巧用兵法,與故人龍賈將軍展開正面對決,大勝,斬殺魏武卒精銳八萬以及主將龍賈,一舉奪回秦百餘年來丟失的河西之地。魏國元氣大傷,惠文君大悅,拜公孫衍爲大良造(秦惠文君五年,前333年)。
犀首因是魏人,且重情義,心裏還是裝有魏國的。敗魏後魏惠王找了個機會派人拿重金說公孫衍,請公孫衍幫忙分散秦君追擊魏國的注意力。犀首遊說秦君說魏國一時無法再起風浪,轉向去解決義渠進犯的困擾攻義渠,鞏固後方爲將來伐魏打基礎,秦惠文君採納了公孫衍的建議。後秦都咸陽發生多樁跟魏人有關的刑事,公孫衍察覺到秦魏兩國暗中均有人在針對他,心生去秦之意。或許還有擔憂這秦國大良造一職不好擔,怕重蹈覆轍,早離開秦國可以有更好的未來,於是離開秦國。

魏人張儀登場,自稱師出鬼谷子,能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更易天下之格局。秦惠文君二次面見張儀,張儀二次獻策並私下對時事作出精準評析和預測傳至秦君耳中,秦君信之,直接拜張儀爲卿,張儀驚歎秦君之豪爽。
河西一戰,魏國遲遲不肯交付河西之地的行政主權,張儀朝堂之上獻策以小利換大利,退讓魏三城以換來河西大片土地劃歸秦,自薦爲使臣前往對他而言危險重重的魏國大梁。魏惠王知是張儀前來要地,深惡他是魏人反倒事秦,張儀剛進魏朝堂魏惠王就命侍衛將他拖下去杖責。
相邦惠施眼見秦使被杖責,無奈心驚趕緊上前制止侍衛,扶救張儀入堂面見魏王。魏王不願提及割地之事,張儀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以戰爭威脅另魏王與惠施無法抗辯。魏惠王眼含熱淚收下退讓的三城,將河西之地盡數奉上。張儀返秦,秦惠文君拜爲相邦(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
秦惠文君時代,秦國已然躋身七大國之列,然而七國之間的勢力相差不是很大,誰也滅亡不了誰也無法滅亡他國。張儀提出理論,秦國應注重休養生息,不再以征戰過多消耗資源爲主要對外手段,在邦交上面多下功夫,可以更好的爲國內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惠文君聽後覺得張儀的理論有道理,在邦交上非常樂意接受張儀的建議和舉措。
楚國懷王初立,爲正其勢以立威,在邊界各處發動戰鬥。張儀建議惠文君納楚女爲妃,建立姻親以示兩國交好,落沒公族楚女羋丫頭登上舞臺,她就是日後的宣太后。
其實還是因爲信任張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所以秦惠文君纔會接受這個已經生育過一子的女人爲妃。恰恰又因爲公室之後的楚女長得水靈,性格又活潑狂野、甜蜜可人,惠文君更是個懂的欣賞美人的雄主,英雄美人才能創造各自不同凡響的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看自己的功績有大成,可以比肩天下諸王,秦國也不是羸弱的秦國,在張儀的支持下,效仿魏惠王、齊威王,於龍門自立爲王始稱秦王,是爲秦惠文王,改元爲更元元年。周室昭文君送來天子胙肉正其名,魏惠王韓國君亦被請到龍門觀禮。同年,魏惠王又尊韓君爲王,一時間各諸侯國皆紛紛稱王。秦君稱王,標誌着正式進入了七雄爭霸的階段。
早年間犀首便熟讀張儀所說合縱之論,意在搭起七國中縱向面積稍小的燕、趙、韓、魏,與南方強楚的聯盟,進而牽制齊國控制秦國。張儀則在決定事秦之時,心中依然規劃出連橫的策略,爲秦國謀前景。連橫意在聯合山東大國齊國,以齊國的實力作爲靠山,而牽制中原各國。犀首合縱,張儀連橫,惠文王稱王的幾年內,公孫衍已經開始了他合縱的佈局,與張儀展開終極較量,這一較量差不多就有十年之久。前後多個回合,最終秦國取得了優勢,張儀連橫之論取得勝利。
秦惠文王知人善任,任人唯賢,這種毫無保留的信任人才的作爲彪炳其一生。秦王信任張儀,張儀一生都沒有真正意義上背叛過秦王。在戰國時代,國家之間相互爾虞我詐,各種離間反間,種種誘惑擺在張儀這樣一個名利之人面前,而張儀始終對秦忠貞不二,除了張儀本身的信仰之外,必然是有秦王的人格魄力在那裏擺着的。

張儀初見秦君,論及賢明君王之道,惠文王虛心請教,張儀說“賢君勤於內政,使國泰民安;明君開疆拓土,是版圖遼闊。問秦君是要做何種君王”。惠文王說秦地盡失,列強欺秦,願做開疆拓土之明君,幅員遼闊才無外患,百姓才能安家立業。張儀一聽這話,心中自是明白眼前的君主,是如何的一位君主了。
惠文王對於他的兄弟,亦是愛護有加,同樣首先也是得益於公子疾公子華的優良個人操守。秦惠文王對兄弟的信任,同樣是模範典範,早年軍中的老一輩將軍紛紛隱退,軍中無人,惠文王在看到兄弟們在維護君位和對抗義渠的戰鬥中,所表現出來的才幹後,言辭親切的說與兄弟,鼓勵兄弟勇敢擔當,並誠懇請求兄弟們幫助他守護秦人的天下。一番言辭下來,真摯發自肺腑,公子疾公子華怎能不爲之動容。
後公子華在迎戰楚軍之中,中計兵敗戰死,惠文王於咸陽宮中聞訊,捶胸頓足大哭久久不能平息。在後續的與楚軍再戰中,心中始終揣着一顆爲手足復仇的心,直到這股信念支持到楚軍大敗。這足以見得惠文王對待兄弟的情深。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公孫衍最後一次合縱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燕楚兩國因算到攻秦撈不到好處,實際上並未發兵,發兵的只有魏趙韓。秦惠文王任庶長樗裏疾(公子疾)破魏、趙、韓三國聯軍於修魚,斬首魏軍爲首的聯軍八萬,魏國再次元氣大傷。秦國抵擋住東方聯軍的進攻,公孫衍的合縱之謀徹底失敗。
同時西方的義渠又發兵,偷襲秦軍軍隊於李帛,秦軍不敵義渠。秦惠文王及時改變戰略,於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6年),任用又一大將司馬錯之策攻蜀,破蜀軍於葭萌關,秦滅蜀王蜀向秦稱臣,巴蜀富饒之地盡歸秦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遣張儀自秦赴楚,陰行反間,誘使楚國絕齊。以六里地混淆六百里的計策,激怒楚懷王,誘使楚國冒險出兵攻秦,使秦軍在丹陽(指今陝西、河南二省間丹江以北地區)大敗楚軍,秦自此始得楚地漢中,後建立南郡。解除了楚國對秦國本土和巴國蜀國的威脅。
這樣,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秦惠文王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擴大了疆域,而且針對犀首並相六國,發動東方諸國合縱攻秦的形勢,採用了張儀的連橫之策,實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國的進攻,蠶食了六國的力量,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勝利,給兒子秦昭襄王一個更加完善強悍的秦國,爲後來秦王嬴政掃滅六國創造了有利條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個人情感上,秦惠文王也是極具俠骨柔情的一個男人,惠文後初爲魏女嫁入秦國,本是要拿他性命的。惠文王非但沒有責罰,反而對其禮遇關愛有加,惠文後也很賢德爲惠文王生養了秦武王嬴蕩。對於羋八子,亦是寵愛有加,多方袒護與放任,更多的是沒有保留的信任,在對待羋八子時,惠文王的態度始終是想對待賢才外臣一樣,信任與理解、用包容心態去感染,引導。男性都可以被惠文王的領導力感染,所折服。羋八子後來替昭襄王掌政,能夠全心全意的維護秦國的利益,也少不了秦惠文王的言傳身教。


秦惠文王嬴駟還有一大功績是對於義渠的削弱。義渠是匈奴的一個分支,是當時秦國在西北部最強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義渠佔有今天的陝西北部、甘肅中北部和寧夏等地。草原遊騎兵向來驍勇,義渠憑藉騎兵的機動性,多年來屢屢對秦國的邊境進行劫掠,惠文王以前秦可謂是弱秦,對付這種強大兵種的掠奪少有勝戰,義渠曾一度侵入到秦國內地洛河流域。
正是因爲義渠有着巨大危害性和破壞性,當初公孫衍才能夠說動秦惠文王,在大好時機不攻魏而轉爲攻義渠。長期以來秦國對付義渠這些遊牧民族的辦法主要是燒荒,將秦國邊境的牧草燒光,切斷馬牛羊的糧草來源,冒入牲畜容易活活餓死,而戰馬和肉食是遊牧民族生存的保障,因此不願冒險靠近牧草被燒光的秦國邊境。
秦惠文君初年,義渠趁秦國勢微發兵圍咸陽,公子華斬殺義渠王,義渠發生內亂,義渠被軍事平復,義渠的力量遭到了很大的削弱。秦惠文君十一年(公元前327年),秦國在奪取的大部分義渠土地上設縣,義渠稱臣成爲臣國。公元前318年,義渠乘中原諸國混戰,脫離秦國控制,加入公孫衍合縱東方五國伐秦的陣營。秦國爲了消除後顧之憂,以錦繡千匹,美女百名獻給義渠王,拉攏義渠。但義渠不上當仍起兵伐秦,大敗秦兵,收復了部分失地。
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5年),秦國在中原戰場取勝後,調集重兵從東、南、西三面入侵義渠,先後奪得義渠二十五城,義渠國土大大縮小,殘餘勢力生活在很小的一片土地上。從此秦國在西北地區佔有了大片的優良牧場,後來秦國的鐵騎令人聞風喪膽,與這片牧場的獲取少不了關係。
晚年的秦惠文王,其實還是有幾分悲壯的。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時年四十六歲,葬於咸陽北原。一生志在雄霸天下的嬴駟,志存高遠,爲了實現理想,事事殫精竭慮。然而現實告訴他,雄霸天下的理想在他的治下,是無法實現的,因爲各國的力量懸殊並不大,誰也不能貿然滅了誰。就這樣身體衰老了,老嬴駟心中是有遺憾的,是不服的,這一點也許和孝公離世前的感慨是一樣的。

秦惠文王早年心肺受過重創,中年後身體會比別人更早的衰退。惠文王又是個性情中人,美人美酒一個沒落下,豪飲也能加重傷心肺。感知自己的身體在衰弱,而又想到理想未能實現,朝中還有諸多政事要處理,應對六國不能怠慢,等等使得惠文王精神又積鬱成疾。本應是身體硬朗年齡,終究是被徹底壓垮了。他患上了瘋症,時而清醒時而瘋癲,最後在一場寒冬悲涼的霜雪中憾然離世。
而秦王之位,傳給了長子嬴蕩,是爲秦武王。舉鼎的秦武王。
文章:錫禹
編輯:錫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