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張儀當時是相國,而且對秦國忠心不二,惠王什麼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呢。因爲韓國與齊國交好,齊國與楚國聯盟,攻韓又威脅魏國,這樣他們就會聯合攻秦,將來會使秦國陷入危機之中。

大家好,我們的風水擺佈第一人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就是歷代君王的制衡之道,當然比起其他六國,世代秦王早已深諳其中道理。而齊國的齊桓公獨掌大權,燕國的子之一家獨大,最後引起舉國大亂。秦王雖然極爲信任張儀,仰仗張儀,甚至要依靠張儀連橫六國,反間和制衡魏國。但是,能力再高、再忠心,秦王仍然要用司馬錯對其制衡,以免發生權利失衡,對權臣失去控制的後果有可能是滅國的慘狀。
秦國之所以強,很大的原因是自秦獻公開始都用對了人。秦國不但用對了人,還對人才進行了非常科學、有效的拉攏和制衡。
公元前 316 年,秦國南方的鄰居巴國和蜀國發生戰爭。這兩個國家本來都與秦國交好,甚至因爲勢力弱小,有臣服於秦的態勢。而兩國發生矛盾,都向秦國求援。
當時是秦惠文王在位,他有心藉此機會幫助巴國攻打蜀國,以此平亂的同時還能獲得好處。但是,當時正值與韓作戰,如果派兵南下,有可能遭到韓國偷襲。這時候他詢問張儀和司馬錯兩位近臣,如何是好。
張儀說:應該先打韓國。現在我們與鄰近的魏國關係不錯,與楚國也算和睦。如果攻下韓國的宜陽,就可以直接進入周王城了。到時候,秦王可以拿着天下重器“九鼎”,名正言順的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秦國可以成就天下霸業。我聽人說,在廟堂之上爭名位,在市場爭利潤。現在韓國的土地和周王的天下就擺在你的面前,此時不爭,跑去偏遠的巴蜀與小國爭利,太不合適了。
司馬錯卻反駁說:要想讓國家富起來,必須開疆拓土。要想強大軍隊,必須富國富民。要想成就王業,必須廣施恩德。只要富國強兵而厚德,王業自然就成了。
現在的秦國人少而得少,百姓窮苦國家不富,不如從小做起。巴蜀在西南方的偏遠地方,他們的首領沒什麼才能,兵弱而民窮。現在的秦國去打蜀國,非常輕鬆。等佔領了蜀國,土地就增加了,又能掠奪蜀國的資產,富足他們的百姓。百姓愛戴你,根本不需要什麼兵力就可以維持蜀國的控制。
攻下了蜀國,其他國家不會批判你,獲得了土地和利益,別人不會說你貪婪,這就是名利雙收。如果去攻打韓國,挾持了周天子,名聲不好聽的同時,會面臨危險。因爲韓國與齊國交好,齊國與楚國聯盟,攻韓又威脅魏國,這樣他們就會聯合攻秦,將來會使秦國陷入危機之中。所以,攻韓不如攻蜀。
秦惠文王最終聽從了司馬錯的建議,派兵攻打蜀國。不到半年,蜀國被秦攻下,秦國使蜀國向其稱侯,又派陳莊爲蜀國相國。蜀國併入秦國後,果然增強了秦國的實力。
張儀當時是相國,而且對秦國忠心不二,惠王什麼沒有聽從他的意見呢?
首先秦王有自己的主見。《史記》和《資治通鑑》記載,惠王本身就想去伐蜀國,但是有些擔憂。這就是爲什麼說秦國從獻公開始一直有賢明的君王。惠王不但善於拉攏人才,自己也非常有謀慮和主見。作爲一國之君,每一個重大決定都是改變秦國命運的轉折,所以他有自己的分析和思想,只是需要一個詳細的利弊分析。這點商鞅也曾對惠王的父親孝公說過,做大事的人不必去問每一個人的意見,自己要有自己的決定和想法。
其次,形勢所迫。司馬錯說的很有道理,當時的戰國七雄都有爭名奪利的心思,周天子就在那裏瑟瑟發抖,周圍的幾個國家早就覬覦多時。所以誰第一個挾持住天子,誰就有可能成爲衆矢之的。雖然,稱霸戰國的人一定會滅了周天子,搶奪九鼎重器,但是秦國當時的實力仍然不足以完全抗衡韓魏、齊楚的聯軍。
歷史證明,這個策略是正確的。惠王之後的昭王同樣理解這個道理,此後秦國都是逐漸蠶食韓、魏、趙、楚的領土,而不是舉國之力去滅一個國家,或者在其他國家齊心的時候去招惹他們。
最後一點,惠文王需要臣子的權力平衡。這就比如張儀雖然爲相,但是同朝的司馬錯、公孫衍都同樣獲得秦王寵信。比如商鞅時期,孝公雖然全力支持他,但是仍然會留着甘龍、杜摯來奮力指責張儀。再比如後世著名的和珅和劉墉,乾隆當然知道和珅的不好之處,但是隻要不叛,和珅需要制衡劉墉,劉墉也不斷制衡和珅。
當然,秦王的制衡方法並沒有讓司馬錯和張儀傷心,沒有讓他們心生不滿。反而,這會讓兩個賢臣更加敬佩秦王的賢明和聰慧。在這樣的領導手下工作,是一種“千里馬”遇到“伯樂”的歡喜,也是“良禽擇木而棲”的智慧。明白此中道理,張儀沒有生氣,反而更加珍惜與惠王的君臣之情。
聰明的領導纔有發展壯大的機會,沒有手段的上司最終也難成大事,秦國能成大業,跟每個秦王都有巨大關係,他們的用人之道對秦國的影響更是舉足輕重。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 說明: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立刻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