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煜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選自《資治通鑑》周紀二
【原文】四十七年(己亥、前322)
秦張儀自齧桑還而免相,相魏,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聽。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
【譯文】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秦國張儀從齧桑歸來後被免去國相職務,改任魏國國相。他想讓魏國臣服秦國,爲各國帶頭,但魏王沒有聽從。秦王便派兵進攻魏國,奪取曲沃、平周,又暗中送給張儀豐厚財物。
【解析】張儀的國相做得好好的,突然就被秦王免職,並外放到了離中樞很遠的地方。這件事情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是一件很鬱悶的事情。
張儀被外放也並非沒有任何跡象,可能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不能在一個位置待得時間太長了。張儀從公元前328年開始擔任國相,至今已經六年了,相當於現在幹了一屆多的任期了。如果再繼續擔任國相,勢力會更加龐大,根深蒂固,秦王會絕對難以駕馭了。此時就需要讓其換個地方,異地任職,避免繼續做大。
2、放到最需要的地方。張儀的優勢在於卓越的外交才能。此時派張儀擔任魏國的國相,相當於秦國駐魏國的外交大使。張儀可以充分發揮他的縱橫之術去遊說魏王。秦國就可以雙管齊下,從軍事和外交兩方面去影響魏國的決策,從而獲得更大的利益。
3、讓其感受宦海沉浮。秦王一方面讓張儀通過一次成名戰就一步登天,提爲國相。另一方面又借外交的理由免掉張儀的職務,外放他國。通過這樣一起一落,讓張儀不要認爲自己功勞很大就翹尾巴,知道自己所依仗的一些東西都是假象。這樣,張儀纔會深刻地明白自己能有今天的一切,都是因爲秦王的賞識。沒有了秦王的賞識,自己什麼都不是。張儀會更加忠心爲秦王服務。
張儀領會了秦王的意圖,馬上就行了以下行動:
1、不撂挑子。張儀外放後,並沒有因爲落差太大而情緒低落,看淡一切。很多文人墨客不得意時,都會難以疏解心中抑鬱之氣,寄情于山水之中,不問世事。這是明顯地鬧情緒給領導看嘛。領導心裏是較爲反感這種行爲的。而張儀這種端正的態度是最讓領導滿意的。
2、積極執行任務。雖然任務比較艱鉅,張儀還是立刻執行了領導的指示,想方設法地做魏王的工作,爭取讓魏國帶頭臣服。不管任務是否能夠完成,張儀的行爲就帶給了秦王良好的印象。任務完成以後,張儀能夠官復原職,就有非常大的可能了。
3、配合領導行動。張儀說服失敗後,聯繫了秦王。秦王也馬上做出反應,發兵攻打魏國,同時給張儀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去進行策反工作。這就是軟硬兼施逼魏王就範。通過長時間的高壓,魏王心理防線終究有一天會被沖垮的。這就是秦國的機會。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正確的心態會帶來正確的結果。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