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破破嶺”到“綠金山”

北京房山黃山店村的綠色變身記

遊客在拍攝坡峯嶺景區紅葉(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發

村民在黃山店村一家精品民宿內工作(2018年1月9日攝)新華社發

坡峯嶺,位於北京房山區黃山店村,海拔370米,總面積約2000畝,是遠近聞名的紅葉觀光區。每年秋季,漫山遍野的紅葉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遊客紛至沓來,盡享田園風光,原本寂靜的小山村熱鬧得不亦樂乎。然而,在得到開發利用之前,由於帶不來任何經濟收益,坡峯嶺曾長期被當地人戲稱爲“破破嶺”。

2009年之前,黃山店村曾長期以開採並向水泥廠銷售石灰石爲主要收入來源,每年可以爲村集體創收300多萬元,雖然村民藉此脫了貧,但連年的開山取石給村子的環境造成了日益嚴重的壓力。

“那時村裏的空氣很髒,洗乾淨的衣服晾在外面,很快就會沾滿灰塵。”49歲的黃山店村民楊金紅回憶說。

黃山店村黨支部書記張進剛早早就意識到,採礦不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尋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勢在必行。於是,他嘗試了辦養豬場、養雞場,但都因效果不好草草收場。最終,他把目光投向了這座已經被當地人熟視無睹的“破破嶺”。

“我當時想,隨着經濟發展,城裏人越來越富裕,到郊外旅遊的需求就會增加,如果把這座山峯打造成一個旅遊景點,或許能吸引來一些遊客。”張進剛說。

從2006年開始,張進剛走南闖北,參觀、考察了許多全國知名景區,學習管理經驗,爲發展黃山店村的生態旅遊做準備。2009年,黃山店村黨支部正式決定開始建設坡峯嶺景區,並於次年關閉了石灰石礦場。

“當時的主要工作包括建設6公里左右的環形登山步道,以及對一條經過村子的、填滿垃圾的泄洪渠進行清理,並在兩岸種植花草,打造成景觀河。”張進剛說。

對於這一決定,村民們起初很不理解,抱怨這是“把錢白白扔到荒山、扔進河溝”。但張進剛並未氣餒,他一次次召開會議,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傳保護環境、綠色發展的新理念。

坡峯嶺秋季紅葉景觀(2018年10月12日攝)新華社發

這是黃山店村由民宅改造的精品民宿(2017年10月13日攝)新華社發

2009年至2013年,坡峯嶺景區一邊建設,一邊免門票試營業,藉助遊客們的口口相傳,坡峯嶺逐漸火了起來,成爲首都市民賞紅葉的主要去處之一。

隨着遊客的增加,黃山店村接待能力的不足凸顯出來,建設旅館成爲必然選擇。有大型旅遊企業找到張進剛,建議拆掉民宅騰出土地蓋酒店,遭到了他的拒絕。

“保持住特色文化,村子纔有生命力,傳統民宅是黃山店面貌的一部分,必須予以保留。”張進剛說,“壓餄餎、山楂汁等山村特色小喫也是一樣,看似不起眼,但恰恰對外來遊客很有吸引力。”

爲利用傳統民宅,黃山店村黨支部建設了35棟樓房,絕大多數村民已上樓居住,騰出的300多個院落中,已經有30多個被打造成精品民宿。

爲彌補管理經驗不足,黃山店村選擇與互聯網旅遊公司遠方網合作,由遠方網對民宿進行改造裝修、運營、宣傳推廣等一條龍服務,遊客來之前便可以在網上預訂房間。

走進一所名叫“姥姥家”的民宿,內部現代酒店式的佈局與傳統民宅的外貌形成強烈反差。“我們追求的就是兼顧傳統的外表與舒適的居住體驗。”遠方網黃山店項目負責人蔡勇表示。

在黨支部和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黃山店村實現接待遊客40多萬人次,爲村集體創收2000多萬元。

今年52歲的村民付玉靜2009年前與丈夫一起運輸石灰石,每年收入三四萬元。2010年礦場關閉後,二人帶着些許無奈離開了黃山店村進城務工。聽說村裏的旅遊業火了起來,他們於2016年又回到了黃山店村,付玉靜當上了民宿管家,丈夫則在餐館裏磨豆腐,兩人每年僅保底收入就有7萬多元。

“當年聽說礦場要關了,我們對未來生活感到擔憂,就離開了村子,沒想到如今不僅村容變美了,我們的收入還實現了翻倍,感覺像做夢一樣。”付玉靜說。

被吸引回村的不止付玉靜一人,1980年出生的劉麗英大學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市區從事酒店管理工作,聽說家鄉成爲美麗鄉村的典型,她毅然於2014年返回黃山店村,當起了全村餐飲業的管理員。

“我當年離開時,家鄉非常貧窮,聽說家鄉成功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致富路,我既感到振奮,又感到有責任利用我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家鄉發展得更好。”劉麗英說。

面對蜂擁而至的遊客,張進剛在高興的同時,也保持了定力。他每天都要上大衆點評網,查看遊客對坡峯嶺景區的評價,及時發現不足。

張進剛表示,發展旅遊業不能原地踏步,而是要不斷創新,爲景區增加新的內容。20世紀60年代曾有一部聞名遐邇的影片《紅色揹簍》,講述的是一位供銷社負責人帶領職工常年揹簍上山送貨的感人故事,片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黃山店分銷店負責人——王硯香。“未來我們計劃利用這個故事,把黃山店村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就是黃山店村成功經驗的總結,未來我們還將沿着這條道路,堅定地走下去。”張進剛信心滿滿地說。

來源:新華網

相關閱讀

油化之都大慶生態美

寧夏紅寺堡:生態移民的綠色新生

呼倫貝爾喜迎打草季

接力三十載 荒漠變“林海”

歸來的雨林

西藏建設首個國家沙漠公園

“海上森林”築牢北部灣生態屏障

深秋“鶴都”宛如水墨畫

戈壁上崛起“中國棗園”

“童話邊城”布爾津:沙棘地裏的生意經

猴子歸山鳥歸林 成都十年救護2000只野生動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