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余光中在《尋李白》中唱道:“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看這酒中裹挾的豪氣與俠骨,令我十分追慕。我不善飲酒,卻從茶裏嚐出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意味。

獨坐時,我會好好地沏上一杯,看着嫋嫋升起的熱氣,不由自主地將手中的茶移近鼻尖,張開鼻翼深深呼吸,不放過一絲的香氣,再端到脣邊呷上一小口,任清清淺淺的苦澀在舌間盪漾開來,充溢齒頰,心頭的思緒便隨着那豐醇的滋味吞嚥而下,心情異常輕鬆、平靜;閒來沒事,邀上三兩朋友,坐在一起,拿出講究些的茶具,煮開一壺水,徐徐注入加了茶葉的茶壺,在“嗤嗤”聲中,看着細碎的芽葉在壺中浮動翻飛,幽香撲面,可以不必說話,但彼此心靈早已溝通着。

不知從何時起,愛上了喝茶,茶有健身、解渴、療疾之效,又富欣賞情趣,還可陶冶情操,是五花八門的洋飲料所無法比擬的。在中國的傳統中,“客來敬茶”是最基本的待客之道,無論是在中國的大江南北、鄉野都市,還是在辦公室、家裏,茶的影子無處不在,難以想象,中國人的生活中突然沒有了茶,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喝茶的日子久了,不知不覺開始學習品茶,慢慢明白了飲茶的妙處不但在於欣賞它的色、香、味、形,更在於能讓人“偷得浮生半日閒”,放鬆心情、滌盪性靈,保持心境中的一些清純之氣,在忙碌浮躁的日常生活中,喝出一點清新與靜雅。

有人說:中國人的額外享受,不外乎三樣:煙、酒、茶,煙對人有害無一利,不用多說了;酒則要熱鬧,適量地喝可以助興,喝多了就會適得其反,不僅傷身,而且會被人看做是十足的酒鬼;只有茶可與“雅”字連在一起,茶須靜品,喝茶的時候,最要緊的是心境,完全放鬆、不緊不慢,真正愛茶者享受的是整個喝茶的過程,烹茶與飲茶的樂趣各居其半,如果醉茶的話,那更是到了一種境界,人彷彿變成了一種盛裝的器物,充分去享受自然與文化賦予我們的香茶美味,引領着我們進入一個沉思默想、渾然忘我的狀態。記得有一愛茶人士說過:茶不僅是聰慧人士的飲料,更是衆多儒雅隱士的珍品,我認爲確乎如此。

飲茶時,人不可多,古人云:“獨啜曰幽,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約三五好友相聚,煮茗敘舊、品茶抒情,是最理想的情形,但人獨處的時候居多,自然獨飲的時候也居多,自己一個人在家時,沐浴過後,泡上一小壺鐵觀音,茶葉不能放太多,以少量爲宜,用自己喜愛的茶杯細斟慢酌,聞着那縷縷的茶香,邊鑑賞邊品嚐,放鬆身心、舒暢胸懷,清爽自在,不亦快哉!飲茶人不可多,但我認爲也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中秋月明星稀之時。記得去年中秋,我們一行十多人在酒足飯飽之後,浩浩蕩蕩進入古色古香的陽明祠,陽明祠依山而立,翠樹環繞,風動婆娑起舞,沙沙有聲,亭廊相接,芳草相伴,在這樣的環境中品茶豈不意趣盎然?

對於茶葉的種類,我的習慣是夏日喝淺翠碧清的都勻毛尖、龍井;春秋兩季喝湯色黃橙豔麗的鐵觀音;冬天則喝香濃醇厚、深紅色的普洱,有一種在寺廟裏修行的幻覺。

至於喝茶的器具,因人而異,只要自己喜歡便好,質地有紫砂、玻璃、白瓷、青瓷等等。我有一個極其喜歡的白瓷茶杯,上書兩行綠色的小詩:“悠閒生活筆數支,逍遙歲月茶一壺”,這是我崇尚的生活方式,我覺得人若能過上幾年這樣的日子也不枉此生。

魯迅曾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的藝術注重甘、清、活、閒,人的心境通過這種領悟的過程變得空靈而飄逸,飲茶的哲學在於讓人輕鬆、寧靜、自在,既可自得其樂,亦可與人分享,借一杯清茗作心靈的溝通。在我們今天這個喧囂繁雜的塵世中,我們都需要一杯好茶,來洗滌心上的煩惱與塵埃,撫慰我們的心靈。捧一杯茶在手,聽一首好的音樂,看一本好書,在平淡的生活中享受生活的樂趣,這便是我的所求。也許茶尚未入口,我早已醉了。

來源: 嘿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