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尾高新園區:因“電子”而興 由“物聯”而強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通訊員 許琳晶

從100億元產值目標到累計實現5000多億元工業總產值,歷經百億電子城、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國家新型工業化物聯網產業示範基地等產業躍升……改革開放以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園區從無到有,既見證了從灘塗到高樓林立的轉變,也見證了一家公司帶動一個園區到多個新興產業齊頭並進的變遷。

從零開始的“百億電子城”

198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設立。1991年3月,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功能區成立,規劃1.4平方公里。

設立之初,高新園區內吹沙造地、徵地拆遷、九通一平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如火如荼。廉價土地資源和改革開放初期開發區獨有的稅收優惠等政策,成爲招商的資本。“我記得,那時通過銀行融資、土地收益滾動開發,建設了M9511標準廠房10萬平方米,專門用來招商。”高新園區常務副主任金劍釗回憶,1995年之前,園區定位還不明晰,一直處於基礎建設階段,招商也沒有具體方向。

1995年後,高新園區逐漸有了明確的定位,決定充分發揮對臺優勢,提出打造“百億電子城”。其間,引進臺灣中華映管顯像管項目,項目上下游關聯企業達到30多家。志品(福州)技術工程有限公司是中華映管的配套臺灣廠商,總經理李伊婷表示,落地後的近10年間,由於中華映管的帶動效應,志品公司一直保持着較高的經濟收益。

一家中華映管驅動了一個園區的工業發展。2003年,園區產值實現過百億元,區域面積從1.4平方公里擴展到5.6平方公里。

從零起步,高新園區用一個十年爲自己貼上了“電子信息”的標籤。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21世紀初,高新園區一直圍繞以電子信息爲主,健康食品、精密製造、輕紡建材爲輔的產業集羣發展。2005年開發區還獲得全國首批國家電子信息產業園——國家(福州)顯示器件產業園稱號。

在華映光電等相關企業的集聚效應下,新大陸電腦、國脈科技、冠城大通、飛毛腿等電子信息企業,也在高新園區落戶並悄然長大。

飛毛腿成立之初是生產手機備用電池的微型企業,員工僅數十人。1999年飛毛腿成爲全國首家通過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的電池企業,走上了規範化經營的康莊大道。2002年搬遷至高新園區後,飛毛腿工業園、飛毛腿技術學校相繼拔地而起;2006年底,飛毛腿集團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2017年飛毛腿年產值達60億元。

爲孵育更多高新技術企業,高新園區大力推動企業共公平臺及配套資源的建設,先後擁有了國家級研發中心1個,省級研發中心8個,市級研發中心13個。

截至去年底,高新園區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5000多億元,區域面積從5.6平方公里擴展到12.39平方公里。“這是一個產業持續發展的階段,爲高新園區後來的發展積累了不少實力。”金劍釗說。

走進物聯網時代

“開發區物聯網產業的興起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一位業內人士在評價物聯網產業時這樣說。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高新園區集聚了各類電子企業。2009年,國家提出“感知中國”概念。在國家政策支持下,馬尾區依託自身產業特色,積極主動搶抓機遇,不斷圍繞物聯網產業釋放政策紅利。

2013年,福州市首家物聯網協會在福州開發區成立。此後數年,物聯網企業由原來的單打獨鬥到共同發展。星雲電子公司充分發揮在電池系列測試系統和電池組自動化組裝生產線方面的技術優勢,與飛毛腿公司在車載電池方面進行共享;三鑫隆與上潤公司合作研發井蓋安全物聯網系統,已應用於福州、廈門等地;多家區內公司共同參與建設了馬尾區首個窄帶智慧小區……

2016年,全國首個NB-IoT規模商用局在園區啓動;2017年4月,中國·福州物聯網開放實驗室在高新園區揭牌;同年,開發區將物聯網產業作爲“一號工程”推動。

如今,作爲福建乃至全國爲數不多的享有“高新區、開發區、自貿區”多重政策疊加的經濟發展熱土,高新園區已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7家,物聯網認定企業達百家。截至去年底,高新園區培育境內主板上市公司6家、境外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1家、上市後備企業24家。園區已成爲福建省世界500強、跨國公司、上市公司投資最密集的區域之一。

點擊進入本網專題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