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抗击着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两大沙漠合拢的桥头堡,甘肃民勤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曾明确要求,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建设,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6.26万亩、6.76万亩,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呈逐年减少、减轻趋势,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民勤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天蓝地绿水清的转变。

众志成城 坚持不懈防沙治沙

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决定了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抗争的征战史。

薛百镇宋和村是龙王庙风沙口侵入绿洲的前沿。时任村团支部书记的石述柱,在入党申请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决心:“豁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一定要治住沙患。”

从此,每年春秋两季,石述柱和宋和村的人们一直战斗在风沙线上。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沙造林,一道长9公里、宽2.5公里的绿色屏障崛起在风沙线上,在风沙肆虐的杨红庄滩栽植白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7500亩,压设各类沙障80多万米,固定流沙8000亩,新增耕地2400多亩,昔日的荒沙地成为林茂粮丰的绿洲。

老虎口曾是民勤绿洲西线最大的风沙口之一。2008年,民勤县把老虎口作为创建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县的主战场之一,根治区域沙患,稳步构建绿洲生态防护屏障。

拉运麦草,埋压沙障,栽植梭梭。民勤县依托项目资金,以治沙协会、治沙突击队等专业队伍为主体,采取头年秋季压设麦草沙障实施工程治沙、翌年春季人工栽植抗风沙、耐旱、耐盐碱的梭梭的措施,在老虎口区域完成压沙造林10万亩,滩地造林4.6万亩,封沙育林(草)2.4万亩。如今,民勤县老虎口地区沙患少见,昔日不毛之地已梭梭成林,绿染沙海,恰似一条“绿色长城”顽强地阻挡着风沙侵蚀的步伐。

民勤县打破以往小范围、零散式、群众自发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大规模、集中式、专业队伍的新型治理模式,并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区施策、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规模推进的思路,着力构建“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建设体系。

由于自然变迁等原因,青土湖1959年完全干涸。昔日的阻沙天堑变为沙尘策源地,并形成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2010年以来,民勤县把青土湖区域作为全县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坚持以造管并举、封造结合,义务压沙和重点生态项目支撑相结合,综合运用压沙造林、下泄生态用水、移民搬迁等治理措施,着力打造“重点治理、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在青土湖区域完成治沙造林14.1万亩,封沙育林(草)12万亩,区域沙化情况得到有效治理,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青土湖重现昔日碧波荡漾的景象,各类水鸟、野生动物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

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态重点治理项目,让民勤绿洲增色添秀。目前,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其中压沙造林63.3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科学规划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民勤绿洲风沙线长达408公里,沿线分布着250多个风沙口。

结合全县生态建设实际,民勤县编制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规划》,以及重点风沙口治理专项规划,坚持把防沙治沙的重点放在绿洲西部和北部风沙线,把造林绿化的重点放在沿边沿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把林业产业的重点放在绿洲内部和沿边沿沙区,全县防沙治沙工作按规划、有计划稳步推进。

2000年8月,民勤县举全县之力,振民众之心,启动实施红崖山绿色保卫工程,对龙王庙风沙口进行治理,打响了一场生态建设的攻坚战。历时6年时间,民勤县累计投入人力45万人(次),出动大小机械12万台(次),完成工程压沙造林9.6万亩,有效遏制龙王庙沙患,使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上升为国家工程。同年,民勤县以老虎口为阵地,吹响了“向沙漠进军”的号角。至此,民勤治沙跨出了重要一步,防沙治沙由以前依托群众、投工投劳实施转向依托项目、专业治沙队伍实施。

在风沙治理中,民勤县提出按“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高效益”的原则,在老虎口、青土湖等风沙口新建治沙技术核心展示区,探索研究治沙造林的途径和措施,为全县同类地区治理提供样本。

民勤县三角城机械林场是县属唯一的国有林场,建场30多年来,以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和重点公益林管护为重点,引进推广沙区治理新技术,将场部西北沙漠荒滩地作为主战场,采取头年秋季机械开沟整地汇集细沙、蓄水保墒、翌年春季补墒栽植、一穴多株的“假砾石戈壁造林技术”,开展大规模治沙造林,建起了一道长25公里,宽1-5公里的绿色屏障,极大改善了沿线生态环境。

民勤县在绿洲西线的西大河,采取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工程治沙7.2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10.5万亩的同时,运用尼龙网、抗老化编织袋沙障等防沙治沙新材料、新技术试验示范和黏土、作物秸秆沙障等传统治沙材料、技术集中展示12项,开展滩地多模式、多树种示范造林1235亩,打造了民勤立体式生态保护屏障的绿色范本。

生态优先 绿色向沙漠深处延伸

多年来,民勤县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强防沙治沙工作,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构筑生态防护屏障,构建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

同时,民勤县将生态建设与群众增收有机结合,在大力推进生态林基地建设的情况下,把红枣、枸杞、酿酒葡萄等经济林基地建设纳入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完成经济林基地建设49.7万亩。鼓励群众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等为主的沙产业,促进林业工程由生态防护型向生态经济兼用型转变。

何德荣,民勤县西渠镇制产村村民,2013年承包了青土湖区域的治沙生态林2000亩,投资100多万元,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产业。同时,加大沙产业配套技术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开展地膜覆穴、施用农家有机肥技术试验,大幅提升肉苁蓉产量和品质。2017年,何德荣接种的肉苁蓉收入近100万元。今年,仅春季就采挖了40多吨,收入达200多万元。

大力倡导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使民勤实现了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转变,由单纯追求生态效益向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转变。据统计,民勤共打造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甘草、黑果枸杞等沙生药材种植基地11.14万亩,培育林业产业加工企业12家,建成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9个。

甘肃天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老虎口林区承包了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沙产业。总经理叶文明告诉笔者,通过“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去年累计收购干苁蓉20吨,价格在每公斤140元-150元之间,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同时,民勤县实施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产业扶贫和甘肃茂绿治沙科技有限公司10万亩荒漠化治理及油用牡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成西大河、老虎口、青土湖及红东公路等沙漠公路600多公里,沿线布设黑果枸杞、肉苁蓉、甘草等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全县沙产业发展。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