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能源的资本属性及能量价值的循环累积增值原理


文/殷雄 博士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第二件事情,引发了轩然大波,给公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原油价格为负,意味着产油者和卖油者都要倒贴钱了。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直接原因之一,表面上是许多投机者炒作石油期货,反映了受疫情影响而出现了经济停滞,导致能源供求关系失去平衡的结果。如果再往深层追问,为什么有投机者炒作?为什么供求关系失衡会使原油期货出现负值结算价?一言以敝之,这是国际资本集团背后角力的结果,目的在于争夺对于能源资本的掌控权。


清末思想家张之洞在其《劝学篇》中说:“世运之晦明,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学术争鸣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具体的事件发生之后,不能就事论事,而是需要进行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做出学术性的判断。本文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就能源的本质属性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二、价值与资本的逻辑关系


能源有没有商品属性?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深的疑问是,能源的本质属性到底是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开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马克思就是根据这个他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从分析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的商品开始他对资本的研究的。


“庞大的商品堆积”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表现形式。这个“商品”中也许包含了能源,也许没有,因为马克思把燃料作为生产资料来看待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创造和积累的财富,都离不开以太阳为能量来源的各类能源形态作为物质基础。财富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积累,是因为人类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而这恰恰是资本的属性。《能源法》将为能源形态的资本化提供法治化的市场环境,这是《能源法》这部划时代法律著作的最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给出“资本”最简明的定义:“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剥削雇佣劳动的财富称为资本,更为简洁的说法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一般意义上理解,资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或者按照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不论哪个说法,都说明资本的本质属性是一种价值。当然,不能简单地说“资本就是价值”,中间的那个定语不能缺少。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改变着自己的量,作为剩余价值同作为原价值的自身分出来,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


各类能源形态本身并不是资本。能源资源要变成资产,需要一些条件,其中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就是所有制,也就是它要有一个“主人”。能源资产本身也不是资本,而是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根据笔者的研究,需要四个条件:货币资本的投入、人力资本的投入、恰当的技术平台和适宜的市场环境。笔者在《能源资本论》中用了相当的篇幅分析这四个要素的作用机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该书。


资本这一词汇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是“头”、“脑袋”。这就意味着,只有运用头脑,才能创造出资本。这也说明,资本始终深不可测的原因在于,资本如同能量一样,只有通过人的大脑,我们才能够发现它,并且对它进行管理。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任何物质都有可能转化为能量。但实际上,转化是有条件的,比如,现在的技术手段还无法把一块花冈岩石头转化为能量,但通过建造核电站就可以把一块铀矿石所蕴含的能量释放出来。价值潜能是一回事,把这种价值潜能挖掘并固定下来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们说某种能源形态有价值潜能,只是说它有价值,而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能源形态本身是资本。只有通过上述四个要素的介入,才能把某种能源形态的资产转化为资本。能量这种价值潜能,是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基础,这就是为什么一块煤有这种转化的基础,而一块石头现在还没有这种可能,因为它们携带能量的物理机制完全不同,技术手段达不到。


资本的特征也正是如此,它神秘莫测但又客观存在。我们要感知它的存在,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商品交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马克思还说,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中的价值,才能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实际上,旧的使用价值只能部分丧失。木材可以作为燃料使用,把它加工成椅子,便有了新的使用价值,但燃烧的使用价值仍然保存着,一旦市场通过流通需要,便可当作燃料而进入流通,这时椅子的使用价值便没有了。因此,某种商品的最终价值的确定,必须以表现交换价值的方式进入流通领域即市场。


交换和转化很重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专门论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和机理,这说明,在他眼中,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而是需要转化。事实也确实如此。能源资产作为商品,必须通过交换,其资本属性才能体现;但能源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并不是由交换所产生的,而是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将这种价值体现出来。能源资产转化为凝结了各种能源形态的价值和劳动价值的商品,通过交换而体现出了价值增值。简单地理解,这个过程,就是把能源资产转化为了资本。


能源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过程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所有社会化大生产活动不可能进行;反过来,仅仅具备这个前提,而没有实际的生产过程,那么能源产业也仅仅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顶多是“农民烧煤取暖”。在生产过程中执行职能的,并不是各类具体的能源形态,而是由能源资产转化而来的资本所蕴藏着的抽象的价值。


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一个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过程,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被马克思称为“产业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这三种资本形态,只是产业资本的特殊的职能形式。凡是能产生价值的形态,都具有资本的职能。广义的货币资本,包括债券、金融、实物等等,并不是单纯的“钞票”即“钱”。当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时,他带回了中国人使用的不是金币而是纸币的消息,这让欧洲人大为震惊,欧洲人很快将纸币指斥为炼金术。一直到19世纪,欧洲世界都在抑制表述性的货币。实际上,货币作为价值的载体,它只是资本的一种表述形式,与金币和贝壳没有什么两样。


手里有货币的人,实际上就是持有了能够持续创造价值的资本,也就有了一种对于财富创造过程的控制力,也就是说有“钱”的人拥有了某种“权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货币的表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现代社会里衍生出的一系列货币形式——电子货币、电子转账,还有如今无所不在的信用卡——也使人们花了一定的时间,才最终接受它们。最近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的“数字货币”,也是一种价值载体,是一种新的资本表述。委内瑞拉发行的“石油币”,也是一种货币形式。总统马杜罗将这种“石油币”称作“委内瑞拉的加密货币”,并称“石油币”的价值基于委内瑞拉石油在国际市场中的价值,每个“石油币”等同于委内瑞拉规格装一桶石油的价格当时为59美元/桶。这种“石油币”的物质基础是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石油带上一座油田的全部石油储量。现代社会中,资本的表述形式,除了货币之外,还有设备、技术、知识产权甚至社会关系等各种“硬”、“软”形式和“直接”、“间接”形式。石油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且必须置于某种特定的市场环境之中比如委内瑞拉的弱势和美国的强势。



三、能源资源与其它自然资源的本质区别


资本是一种抽象概念,它必须被赋予某种固定的、可见的形式。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指出,资本现象的产生,反映出人类从狩猎、游牧和农业社会中,自然地过渡到商业社会的过程。在每一个国家,行业的数量不仅随着控制行业的资源储备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随着行业数量的增加,这些行业会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要想让积累的资产成为活跃的资本,使之产生生产的附加值,它们必须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被固定下来,使附加值得以实现。马克思认为,单个的商品是社会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是物,这是没有人怀疑的;商品形成的过程,是一个资本价值传递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说,“资本”是附着在物上的“灵魂”,它具有一种“魔力”,就是可以提高生产力,创造剩余价值。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资产总是以实物的形态存在的,即使诸如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也是要附着在其创造者或拥有者的身上或头脑中才能体现出来,并且通过某种方式和途径转化为资本。这时候,资本就不是某种物了,而是一种社会关系。19世纪瑞士经济学家西斯蒙第认为:“资本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可能成倍增长而不会消亡……假如这种价值脱离了将它创造出来的产品,那么不管产品的创造者是谁,它都始终是创造者拥有的一种抽象的、无实体的事物,因为对于创造者而言,这种价值能够以多种形式固定下来。”


人们一般理解“钱”即货币才是资本,但货币的根本用途是用来表征商品的价值的,而且货币本身也具有许多形态:金银等不易变形的金属、贝壳、钞票,等等。钞票这种货币即资本的形态,只是为了资本交换和运输的方便,而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资本流通的大车轮”,却不是资本,因为价值“不可能存在于这些金属构件上”。资本不是积累下的财产,而是蕴藏在财产中的一种价值潜能,它能够衍生新的生产过程,也即可以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所创造价值的最终形态,被蕴藏在各种商品之中了。


能源资源与以矿产资源为代表的自然资源的本质区别,就是当能源资源通过资产的这种社会形态转化为资本后,可以持续创造价值;而矿产资源大多数只是某种生产资料,在这种商品中也许需要这种生产资料,而在另一种商品中也许就不需要了,因而在商品生产的过程中具有使用价值的独特性。能源资源则是在任何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消耗的,因而具有使用价值的普适性。例如,有人可以带手表,有人可以带钻石,但不论何人,都需要消耗食物,因此,食物相对于手表与钻石,就具有使用价值的普适性。再比如,作为商品价值表征的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普适性。因此,使用价值的普适性是区别能源资源与其它矿产资源或生产资料的内禀特征。当然,我们绝不可以简单地认为食物和货币就是资本。原材料、设备、技术等物质形态,在不同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都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因此不能简单地与为商品生产过程提供能量的能源形态相类比,因为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不同的。马克思眼中的商品,是这样一种东西:“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就说明,马克思把“物”定义为商品的属性表现。那么,这种“物”是如何来的?除了人的劳动外,它也是消耗了能源的,也就是说,能源是生产这种“物”即商品的能量源泉。从这个意义来说,能源虽然本身是物的形态,但它对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而言,则是起到了资本的作用,因此,能源具有资本的本质属性。


能源形态的种类繁多,对于其所有者来说,它们在正规所有权制度的框架之下,就是一种能源资产,具有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能源资产创造价值的前提,就是必须要转化为资本;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就是要挖掘并固定出它的价值潜能。我们从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类能源资产的潜能是如何被人类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的脉络。这里特别强调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劳动的作用,比如,树枝不会自行变成火把,肯定是人拾起它,并且做成火把来使用。人的劳动把树枝变成火把,进而挖掘出火把的价值潜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将其转化为资本。


虽然构成资本的不是物质,而是这些物质所蕴藏的价值,但是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或商品作为载体,那么这些物质的价值也就无从表达。因此,资本的来源是物,能源是以各种物的形态存在的,即使太阳射出的光线,也具有粒子的性质。这些物质被人类所拥有而成为资产,能源资产就成为能源资本的价值载体;凝结了能源资本价值的商品的交换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就包括了能源资本所产生的价值。能源具有资本的属性,这并不是说它从一开始就执行着资本的职能,像资本一样不断地创造着价值。能源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它的最初形态是资产。只有把能源资产转化为资本,才能够持续创造价值,能源的资本属性也才能够得以体现。


说到人力其实质是劳动,这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将资本与劳动进行分解,这对于研究问题是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单独的要素不能单独起作用。一群工人站在那里,没有资本的参与,则无法生产或创造价值;反之,一大堆资本放在那里,而没有劳动力的投入,也无法进行生产或创造价值。正如人的生命维持需要不同的营养成分,而这些营养成分很少或绝无单独地被人体所利用或吸收。因此,对于劳动和资本,既要看到其相分离既各自执行职能的一面,更要理解彼此结合才能创造价值的一面。


1906年,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在其《资本的性质与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的演说中系统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和性质。他指出,“人力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并非一切人力资源而是只有那些通过一定形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看做是对劳动者投资的一部分,这样可以提高劳动者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增加劳动力的价值”,“人们获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识……但是,这些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态,这种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资的结果,而且这种增长完全可能是经济体制最显著的特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旨在获得较好工作出路的国内迁移的直接开支就是其明显的例证”。根据舒尔茨的观点,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经验和熟练程度等,这些资本通过后天投入才能形成。我们在提出“能源资本”的这个概念过程中,也是借鉴了舒尔茨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并不是我们的头脑中凭空产生的。


美国经济学家、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罗默的经济增长模型中,把知识作为一个投入要素。他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知识是一种公共品,是非竞争、非排他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使用知识,并不妨碍别人使用知识,同时每个人也无权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样的知识。当这种要素被作为投入品用于生产时,它就会产生强大的正外部性,从而导致规模报酬递增的出现。一旦有了规模报酬递增,持续的增长也就成为了可能。这就是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罗默同时认为,人力资本是不可共享的,是具有排他性的,“除非得到我的同意,否则其他人不能无偿使用我的特殊能力”。知识,比如某些软件程序可以受到专利保护从而具有部分排他性,这是因为程序中的一些想法可能会给其他研究开发人员以启迪。罗默认为正是这些具有共享属性和部分排他性的物品的存在,使得经济增长得以持续。“部分”排他性当然也意味着“部分”非排他性。“部分”排他性给予研发部门追逐利润从而创造新型产品的动力;“部分”非排他性使我们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劳动创造价值,同时,创造价值的要素,除了劳动,还必须包括劳动的主体——劳动者本身在接受教育和培训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也就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体现的是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它是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共同执行职能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涵稍微扩展一下,把劳动者的价值潜能包括进去,这样就与人力资本理论等效了。



四、关于煤的一个有趣场景分析


关于“农民烧煤取暖不是烧资本”的问题,通过笔者前面的一些说明,应当已经解释清楚了,就是此时此刻这个农民正在烧的那块煤,还没有完成从资产到资本的转化,并且资本不是具体的物这块煤本身,而是这个物所蕴含着的价值能量。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一块亮晶晶的煤,不知何年何月被何人因何原因而置于山脚下。某一天,一个家庭主妇正在野地里拾牛粪,以便用作燃料,为全家人做晚饭。当她看到这块亮晶晶的物品时,对它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趣,于是顺手把它放进自己的粪筐里。晚上烧火时,她的淘气的男孩子出于好奇,把这块黑乎乎的东西扔进了灶口。这位母亲在责备孩子的同时,也无暇将它取出来。但是,就在这样一种不经意的氛围中,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她发现,锅里的水很快烧开了,比以前用的时间明显短。这位主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蹲下身子察看灶口里发生了什么。她看到那块黑乎乎的煤正在冒出比牛粪旺得多的火苗,而且持续的时间更长。等她做好了饭,全家人已经在吃的时候,那块煤还在灶口内冒着火苗。这位主妇意识到,一块这种东西要比一筐牛粪耐烧得多。主妇就是通过这一偶然的事件,把这块煤所蕴藏着的价值潜能挖掘并释放出来了。从此,她就去山里寻找或挖掘这种物质,用作烧水做饭的燃料,有时一天拾回来的煤可以烧好几天,这要比她每天出去捡的牛粪耐烧多了,因此而节省了很多时间。至此,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堆放在院子中的一堆煤,就成为他们的一种资产。由于这种资产可以作为燃料为他们家带来好处,因此,我们可以说,煤这种资产的价值潜能已经被挖掘出来了。


经过漫长的人类实践活动,煤这种物质燃烧后,产生了极大的价值。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烧水做饭的需要,而且还为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机的发明,这便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其动力就是煤燃烧后将水变成蒸汽,它的内在机理,就是通过把煤这种资产的价值潜能挖掘出来,然后通过蒸汽机这种技术平台将其转化为资本,进而创造出比煤作为资产的价值大得多得多的价值,出现了能源的价值增值效应。


如果存在着某种事物,可以把某种资产的价值潜能固定下来,使之持续创造更多、更大的价值,那么,这种事物就是资本,它可以从资产当中得到提取和加工。例如,一个水电站就是通过某种人为的外部过程,把平静的湖面所蕴藏的价值潜能转化为电能、进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与湖水所蕴藏着的能量一样,资本也是一种处于休眠状态的价值,只有使它获得活力,才能够超越资产表面的状态,转化成新的状态。这个过程,就是把资产的价值潜能固定成一种形式,使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建造水电站的过程,就是把湖水资产的价值潜能固定下来并使之产生价值的过程。同样的道理,只有通过建造核反应堆,才能把深藏在原子核内部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建造核反应堆的过程,就是把核能释放出来的价值潜能固定下来并使之创造价值的过程。



五、能量价值的循环累积增值原理


笔者在研究能源资本的过程中,通过双重维度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劳动与资本共同创造财富的本质。


第一重维度,把资本与劳动分开来看。一方面,劳动创造了资本,进而创造了财富;另一方面,资本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在表现形态上就与劳动相对立了。二者相当于母亲与婴儿,从“基因”的角度来看,是“遗传”与“变异”的结合。


第二重维度,把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分开来看。不变资本相当于汽车的“钥匙”,可变资本相当于汽车行驶所必需的“燃料”,两者的结合,才能创造财富。


正如人的生存需要空气一样,劳动不能单独创造价值,而是需要与资本的结合。笔者通过多年来的观察、思考和研究,发现一个能源价值的循环累积增值原理,就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在能源驱动下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能源所蕴含的能量价值通过循环累积而实现了增值。这个循环累积经过了四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能源形态的能量价值发现。火,使人类摆脱了吃“色拉”的境地,吃上了熟食,促进了大脑的发育,使人类具备了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身条件。火的能量价值,由此被发现了。


第二个步骤:技术平台凝固了能量价值。火的工业化应用,使有些物质被烧“硬”了陶瓷,有些物质被烧“软”了金属的冶练与器具的制造。火的能量价值,被凝结在了物质形态之中。


第三个步骤:商品交换传递了能量价值。从柴薪到新型能源形态,只是能源形态的转型,其能量价值的“内核”被不断地发现、凝固与传递,这是一个展现能源资本持续创造价值属性的过程。


第四个步骤:能量价值通过循环累积而出现了增值。从火到电,人类走了十万年。在这个漫漫长途跋涉中,人类先后发明了风箱、农具、马镫、蒸汽机等等技术工具,都成为凝结人类文明成果的载体,其背后的推动力无一不是能源价值的“内核”——能源资本。


说到能量,这是一个与资本类似的抽象的概念,它只能靠人的头脑去想象和理解,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需要“抽象力”。被认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经说过:“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在今天的物理学中,我们不知道能量究竟是什么。”我本人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原子核物理和核技术,我对费曼的这个说法深以为然,确实感觉能量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我们必须创造一些其它的词汇和指标来描述和测量它的存在。


结合本文开篇谈到的两件事情,《能源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为能源形态的资本化创造了法治化的市场环境,原油期货合约出现负值则表明资本集团为争夺能源资本必将继续使出浑身解数。春天虽然来了,但秋天有无收获尚待观察,秋天之后必然是寒冬,我们有必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笔者以为,从学术上进行一番探讨,为“能量价值循环累积增值原理”进行比较系统的理论思维,有助于人们对能源资本属性加深认识,因而是有价值的。


行文至此,我们已经全面地阐述了能量价值循环累积增值原理的运作机理。正当本文接近完成之时,外电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于2020年4月20日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入股美国能源公司,以帮助石油和天然气部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这个动议,来源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想法,他希望帮助美国工业,联邦政府可以为国家预购燃料和机票。特朗普说:“我认为能源行业非常重要,我们将予以扶持。疫情对能源业的伤害不亚于对其他行业的伤害,因为需求彻底崩溃——供应却源源不断。”特朗普是商人出身,自称是“能源人”,很会算账:“美国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我们可以在价格非常合适的时候为未来购买石油。这既能解它们能源公司的燃眉之急,也能让我们以很好的价格为未来储备石油。”确实,低买高卖,不仅是股票市场的经营法则,更是商业社会普通交易的通则。美国一直以来标榜自己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现在眼睁睁地看着资本集团对能源资本控制权的争夺日趋激烈而袖手旁观,实在是一件不成体统的事情。于是,美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准备断然出击,将能源资本的控制权牢牢掌握在手里。不是特朗普改变了能源的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而是能源的资本属性改变了特朗普的思维角度和行为方式。特朗普改变不了世界,而是世界改变了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