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在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與曹操終於迎來宿命之戰。他們很早就認識,一個擁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一個是皇帝紅人的後代。他們成長於司隸,少年時便成爲好友。成年後,他們成爲朝廷命官,爲官公正,執法嚴明,名聲鶴起。爲救朝廷,合力剷除宦官。爲討董卓,與關東諸侯組成討伐聯軍。也是在此時,兩人的政治理念出現分歧。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爲帝,太祖拒之。’
當時兩人, 袁紹是渤海太守,曹操是奮武將軍,都還是微弱的角色,袁紹卻能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以及個人魅力成爲十八路諸侯的盟主,要知道這裏面還有同樣背景的弟弟袁術。
隨着日子的推移,董卓不僅要面對日漸壯大的關東十八路諸侯聯軍,還要應對黃巾餘孽白波軍的騷擾,他擔心一旦被白波軍切斷退路,將形成背腹受敵的局面。因此董卓力排衆議,西遷長安。該拿的拿,該盜的盜,然後一把大火燒了皇都洛陽。
洛陽可是世人心目中的正統,洛陽沒了,那東漢也就沒了。自董卓西遷,諸侯便也不關心命懸一線的漢獻帝了。
同樣退回渤海的袁紹,用計拿下了韓馥的冀州,一朝成爲北方強主。同時,曹操在張邈、陳宮等人的支持下,也坐上了兗州牧,擁有一席之地。但跟曹操一比,袁紹的問題不僅少,還接收了韓馥的班底,像沮授、郭圖、辛評、張郃等人,都是不可多得文臣武將,大大充實了自己的人才庫。

特別是沮授,一歸附袁紹就爲他展示了美化的將來:舉兵東向,先定青州。回軍黑山,討平張燕。舉兵北伐,平定公孫。以四州之力,招攬天下英雄,把皇帝從長安接回來,恢復皇室宗廟,以此命令天下諸侯。
袁紹聽了很開心,立馬就給沮授升官。
漢獻帝是興平二年(195年)經過李傕的同意,打算從長安東行迴歸洛陽,可謂歷經磨難吧,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最後在白波軍還有張揚的接應下,得償心願進入洛陽。這之間,因爲護送將軍楊奉被李傕、郭汜、張濟三軍擊敗,僅剩數百人,楊奉、董承爲免夜長夢多,夜渡黃河,來到河內太守張揚的地界。這時,謀士沮授再次向袁紹提出迎天子還鄴城,從而令天下諸侯。
雖說幷州還有張揚、張燕,幽州還有公孫瓚。在這之前,袁紹跟公孫瓚在界橋還發生過大戰,公孫瓚三萬步騎,包括聞名邊塞的白馬義從硬生生被袁紹打殘,灰溜溜退守易京。又平定魏郡黑山軍叛亂,斬於毒、牧壺、左髭丈八等,擊破黑山軍,斬首數萬。

但袁紹記着呢,正打算聽從沮授的建議。淳于瓊、郭圖卻唱起反調,他們覺得漢室微弱,迎回來就是個累贅。還引用‘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來提醒袁紹,這時候,應該先下手爲快,天下王土,誰先佔了就是誰的。
袁紹聽着有道理,就沒聽從沮授的建議了。
當然,從歷史結果看,沮授的建議肯定是對的,不過也得看誰。要是袁紹迎了天子,不一定會像曹操這麼供着。但袁紹又不是個傻子,爲什麼前面沮授給規劃的時候還很開心,到了關鍵時刻,別人唱反調,他就不幹了呢。
漢室確實微弱,天下英雄,拿漢室當回事的也就曹操跟劉備。曹操迎天子後,動不動還被人罵國賊,前後還遭天子兩次刺殺,確實不討好。再者,迎天子充其量是爲了出師有名,讓世人覺得自己纔是朝廷正規軍。但實際上,不管是哪個統治者,對自己地盤的平民百姓所施行的政策影響纔是最大的。
次年,漢獻帝回到了洛陽。護送大臣韓暹、董承反目,董承密詔曹操入朝勤王,曹操不僅迎天子回了許都,還順勢收拾了楊奉、韓暹,吞併白波軍,拿下司隸地盤。
袁紹很氣,很後悔,還要求曹操把天子放在甄城,這樣離自己近點。即是後悔,卻沒有降罪郭圖、淳于瓊。我覺得袁紹只是在眼紅曹操拿下了司隸地盤。後曹操東征呂布,河內太守張揚因跟呂布關係要好,就支援呂布,以此分散曹操注意力,卻被部下楊醜所殺。楊醜是想投靠曹操的,又被眭固所殺,而眭固是想投靠袁紹的,最後被曹仁狙擊,河內就成了曹操在幷州的地盤。
到了官渡之戰,說着袁紹是十萬步兵,一萬起兵,卻全部集中在黎陽一地。曹操不足兩萬,卻能分兵據守好幾處。再者,袁紹爲何死磕官渡,怎麼不先清了曹操在河北的地盤呢。
後袁紹正式擊敗公孫瓚,吞併幽州,就想着稱帝卻遭衆人反對(當初袁術落魄,獻上玉璽希望袁紹收留自己)。稱帝不行,就開始分封屬地,長子袁譚管理青州,次子袁熙管理幽州,外甥高幹管理幷州,留三子袁尚跟自己一起鎮守冀州。沮授爲此告誡袁紹,留下來的應該是袁譚,如果廢長立幼,可是禍端的開始。但袁紹執意不聽,依舊讓四人分管四州。而這個禍則是從袁紹死後開始,袁尚所管的冀州被視爲袁氏正統,長子袁譚自然是不服,兩兄弟因此內鬥,被曹操逐一擊敗。

當然,這是後話。這對於時下,不一定是壞事。拿袁譚來說,就做得很好。他到達青州時,只有平原一地,經過擴充,甚至將地盤延伸至海隅,佔據了整個青州。袁紹若是不死,廢長立幼這事不一定成立。
‘遂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是時百姓無主,欣戴之矣。’
分管州郡完後,袁紹就準備南師曹操了。沮授、田豐共同提議,因爲前面連年征伐,虛耗過大,兵馬疲敝,這時候不應該跟曹操開戰。反倒是上表朝廷,發展安民,要是被曹操阻攔,就可屯兵黎陽,慢慢吞噬河南。然後分兵滋擾曹操地盤,讓他東西不得兼顧,不出三年,曹操可定。
審配、郭圖卻唱反調,他們覺得南伐曹操,宜早不宜遲。而沮授覺得,持強興兵,必驕,驕兵先滅。兩邊人馬互相辯論,關鍵郭圖還跟袁紹提了一嘴:沮授可是軍事統領,監管內外,以沮授這脾氣,要是跟您不對味,怕是危險吶。因此沮授的軍事權力就被一分爲三,總督變成三都督,分別是沮授、郭圖、淳于瓊。
首先,袁紹在河北經營多年施行仁政,對少數民族採取安撫政策。即便是官渡之戰的失利,對袁氏的影響算不上傷筋動骨。再者,沮授、郭圖、審配等人是袁紹取得冀州時,同期歸附袁紹的人才,沮授一開始就被拔得過高,一人統管內外軍事,對袁紹的威脅確實存在。將軍事一分爲三,一是爲了降低沮授的威脅,二是爲了平復手下的怨恨,確實在理。
正好這時,劉備東歸,斬殺車胄,佔據徐州。董承一干人等血詔的事情又被曹操發現,於是涉案者都被處理,劉備自然也是逃不開,趁着曹操東征劉備,田豐就勸袁紹應該奇襲許都。袁紹卻以小子得病,不願發兵,把田豐氣得。等到了劉備投奔袁紹,袁紹才讓陳琳發佈討曹繳文,可把曹操一通罵。
說句題外話,陳琳的繳文中有提及曹操設立發丘中郎將以及摸金校尉,是盜墓的官職,因此後世把曹操視爲盜墓的鼻祖。可依據三國志的記載,盜墓的第一人是董卓。‘焚燒洛陽宮室,悉發掘陵墓,取寶物。’
爲什麼袁紹等到了劉備才讓陳琳發繳文正式討伐曹操呢。
還是那個道理,爲的就是出師有名。劉備是劉皇叔,漢獻帝承認的。你曹操連漢室宗親都打,現在劉備來投靠我了,不就證明我袁紹是義師,而你曹操就是板上釘釘的漢賊。
既然有了劉備的加盟,就沒人可以阻止袁紹南師了。他率軍挺近黎陽,並且派顏良作爲先鋒渡河圍攻白馬劉延,爲官渡之戰的開始打響了第一炮。

結語:
袁紹、劉表,鹹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於後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
這是陳壽對袁紹、劉表的評價:儀表威嚴、有器度,聞名當世。一個統一北方,一個單騎上任平定漢南。卻是表面寬厚,內心猜忌;不懂善用人才,採納真言;廢長立幼,最後斷送事業。
前半句是好話,後半句是可惜。不過成王敗寇,自然就得落下點話柄。只是拋去勝負,對於袁紹一再否定謀主沮授所提出的建議,我不覺得是袁紹昏庸,不懂得采納,因爲那不是唯一的選項。迎天子、分管州郡、南師曹操等,都得審時度勢。師出有名是好事,可縱觀這段歷史,自洛陽被毀,只有曹操跟劉備再把漢獻帝當回事,迎不迎,實在沒那麼重要。再者,前有董卓一事,搞不好,反倒成爲衆矢之的。分管州郡,在袁紹死後確實成爲兩兄弟矛盾的根本原因,因爲沒人壓得住他們了。但這之間,還有兩人起到關鍵性作用,一個是逢紀,一個是審配。因爲這兩人平時驕縱跋扈,被袁譚所忌恨,生怕袁譚掌權,對他們不利,所以就擁立了袁尚。最後是南師曹操,雖說袁紹剛清理了公孫瓚,但在河北,袁氏根基深厚,跟四面敵人的曹操一比,優勢老大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