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總是不斷上演,這本書裏沒有提到,但我們後來都知道了,當北方的蒙古族崛起時,南宋又和當年一樣聯合蒙古去滅金,最終導致宋朝完全滅亡。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本文作者:肖博娜娜

《清平樂》掀起了一波宋朝熱,很好,這是一個很值得好好研究一下的朝代。

如果問你,中國封建王朝哪個朝代最富有,我想你給自己的備選答案肯定是漢唐或者明清。可是但凡你查一下史料,都會發現真正的答案讓你想象不到,那就是——宋朝。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可是我們總感覺宋朝是生活在唐朝盛世之後的微縮版。同時,由於那段屈辱史,我們總是不願意承認宋朝在其他領域取得的成就。

事實上,宋朝從極盛到北宋亡國,僅僅用了三年時間。《清平樂》中的宋仁宗那麼厲害,誰能想到這麼厲害的背後,還有這樣的曲折。

宋朝繁盛時期,宋徽宗傾全國之力建造了一座冠絕古今的皇家園林——艮嶽,這座園林的修建用了6年時光,但人們毀掉它,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這三年間,北宋首都汴京究竟發生了哪些事情,政治、外交、軍事、以及北宋的人經歷了哪些大起大落。這本《汴京之圍》將帶着讀者走進這段歷史,展開一段你不願意正視的屈辱史。

《汴京之圍》從艮嶽建造時運送一塊太湖奇石開始的,這塊15米高的石頭,要怎樣從太湖運到汴京,並且放在艮嶽裏呢?作者以這塊奇石的運送過程爲楔子,爲觀衆展開了一篇華麗的畫面,宋朝繁盛時期,經濟繁榮發展,社會治安穩定。宋朝皇帝大多優柔寡斷,他們對待官員的態度十分寬容。這種無爲而治的政策,爲宋朝帶來了長期的繁榮發展。一塊巨石的運輸過程,我們看到了北宋造船業水準全球領先,看到了航運的發達,以及極高的藝術成就。

但在內部繁盛的時候,外部的危機同時也在悄然醞釀。宋遼之間打了25年的仗,最終以澶淵之盟的簽訂,宣告了北方戰事的結束。澶淵之盟規定,雙方約爲兄弟之國,邊境線不做變更,北宋每年支付給遼國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儘管這種交“保護費”式的做法被很多後人不恥,但不得不承認澶淵之盟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盟約之一。北宋雖然出錢,但換來了上百年的和平。當然,長期的和平總會讓人忘記戰爭的殘酷。遼國與宋結盟後,不斷被漢人同化,遊牧民族的戰鬥力逐漸喪失,生活在東北的遊牧部落金國迅速崛起,並對遼國產生了毀滅性的威脅。從這裏開始,我們看到了宋朝在軍事、外交、內部政治、對人民的政策方面,做錯了哪些事。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金國崛起的時候,北宋皇帝雖然與遼國已經訂立了盟約,但燕雲十六州一直在遼國手中,於是在外交上打算聯合金國一起滅遼。但在簽訂海上之盟時,卻有很多細節沒有講清楚,導致後來金國不僅沒有按約定歸還,還不斷向北宋勒索歲幣和大量戰爭賠款。

歷史總是不斷上演,這本書裏沒有提到,但我們後來都知道了,當北方的蒙古族崛起時,南宋又和當年一樣聯合蒙古去滅金,最終導致宋朝完全滅亡。這本書爲我們詳細列舉了宋金之間幾次談判的細節,我們也能看到宋朝在簽訂協約時,是如何不把條款寫清楚,以及是如何毀約的。

通過外交政策,我們可以看到宋朝對文官的推崇鑄成的惡果。童貫、蔡京、高俅,這些我們在通俗小說裏再熟悉不過的官員,是如何在談判中不斷退讓,在作爲將軍督戰時是如何第一時間逃回汴京,任由前方不斷戰敗。而且,他們還是一羣對外主戰派。

即便你只有小學數學水平,也知道宋軍幾十萬大軍比金軍幾萬人要多吧,更何況這幾萬人裏還有一半是其他遊牧部落過來撐場子的。即便你只有初中的地理知識,也知道宋朝從燕山到汴京這麼長的國土,金國就算打進來兵力也是支撐不住的。可是歷史就是這樣,幾十萬人的軍隊,還沒開戰就已經投降、逃跑。當金軍打到黃河北岸時,看着對岸有那麼多宋軍,他們只是對着對面敲了幾下戰鼓,宋軍就立刻逃跑四散了。

面對亡國,書中對三位皇帝用了同樣的形容:嚇破了膽。最終面對金人的搜刮,宋朝百年積累下的財富竟然還不夠金人要求戰爭賠款的十分之一。爲了搜刮錢財,我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在戰爭面前如同待宰羔羊。皇帝大幅度提高稅賦、命令百姓捐獻自家的金銀。最終,爲了湊夠戰爭賠款,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一段歷史發生了:賣女人。宋徽宗、宋欽宗竟以上萬名宮廷宗室和京城婦女爲抵押品,明碼標價地抵押給了金軍。在金軍的營寨中,她們遭到強暴和蹂躪。

如果不是書中每個事件都有明確的時間節點,你很難想象本書的開篇,艮嶽建造時的華麗,與最終被人毀掉時的落魄,竟然發生在三年間。

如果最近你在家自我隔離期間感到焦慮,對網上那些滿天飛的謠言感到絕望。不妨看看這本書,你會明白在國家興亡面前,當下的疫情不過是歷史長河中一閃而過的小漩渦而已。我們的網絡現在到處充斥着那個時期文人們的強調,總是在用最消極悲觀的態度看待發生的一切,但他們卻沒有絲毫的行動——除了傳播負能量。

這本《汴京之圍》雖然把這段歷史展現的很詳細,但這本書不管作爲通俗讀物還是史學研究的作品,都差了一大截。我們在聊明史的時候,學術方面有《萬曆十五年》,通俗方面有《明朝那些事兒》。兩本書風格不同,但作者都對這段歷史進行了深刻而透徹的瞭解,別看《明朝那些事兒》很幽默,但你能看出來作者是自己查閱研究了大量史料的。

但是《汴京之圍》就不同了,作者的文筆很通俗,對史料的處理就是簡單直白地陳述。而且歷史觀不行,要知道前面的書都是基於作者有一定的歷史觀點後寫成的,但這本書沒有觀點,所以你在看的時候,只能當成一本平鋪直敘的事件羅列去看待。

歷史是精彩的,但寫作水平是平庸的。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但不要抱太大希望。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